导语:郑州市农业农村局驻贾峪镇塔山村第一书记孙美松,驻村以来在村“两委”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任务,聚焦“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基本职责,深入田间地头,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开展工作。提出重点发展中药种植、酸枣种植、林下养殖和依托村内古塔的乡村旅游等发展建议,帮助塔山村发展致富项目,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郑州市农业农村局驻贾峪镇塔山村第一书记孙美松
2025年2月17日,郑州市农业农村局干部孙美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正式入驻荥阳市贾峪镇塔山村。从城市机关到偏远山村,从政策制定者到基层实践者,他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一头扎进这片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土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践行初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着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与情怀。

图为孙美松走访群众
塔山村位于贾峪镇西南7公里处,是北宋仁宗曹皇后的故乡,村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塔“千尺塔”,历史底蕴深厚,自然生态良好。然而,受限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村庄发展长期滞后。孙美松到任后,第一时间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尤其与村党总支书记平振伟密切沟通,确保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他带领驻村工作队走遍田间地头,走访五保户、低保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倾听群众心声,将每一户的困难和诉求记录在册,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图为孙美松走访群众
孙美松深知,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强村富民的“牛鼻子”。面对塔山村传统产业单一、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他积极邀请农业农村、畜牧养殖等领域专家入村调研,结合本地气候、土壤和生态优势,提出“中药种植+酸枣培育+林下养殖+乡村旅游”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目前,村内已初步规划中药材种植示范田,探索酸枣嫁接改良技术,并依托林地资源发展土鸡、山羊等林下养殖项目,逐步构建多元增收格局。

图为塔山村产业
与此同时,孙美松积极推动村集体资产盘活。他协调对接荥阳市产权交易中心,将村内两所闲置小学挂网出租,激活沉睡资源;多次组织村“两委”实地考察,谋划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为破解资金难题,他主动搭建桥梁,协调建设银行荥阳支行、中原银行荥阳支行到村调研,推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助力荥阳市牧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图为孙美松走访群众
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孙美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他协助村“两委”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驻村以来,组织移风易俗、法律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题宣传活动5次,邀请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开展党的理论宣讲3场,不断提升群众思想素质和法治意识。他还积极推动文化惠民,协助组织荥阳市豫剧团两次进村演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制定“塔山村乡村光荣榜”评选方案,每年评选“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弘扬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乡村美德。



图为塔山村活动
更令人感动的是,孙美松始终牵挂着困难群众。他发动乡贤力量,组织“端午节”“中秋节”走访慰问活动,为五保户、低保户、80岁以上老党员送去温暖与关怀。在他的推动下,郑州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多次赴村调研慰问,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当得知村民出行难问题长期未解,局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荥阳市交通局,将505路公交线路延伸至塔山村,彻底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现状,又协调专项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新建5条生产生活道路,目前工程已进场施工,预计2026年1月底前完工,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图为塔山村村村通公交车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乡土有感情,对农民有情怀。”孙美松常说,“驻村不是‘镀金’,而是‘炼金’;不是走过场,而是沉下心来办实事。”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坚守,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村庄的发展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驻村干部的为民初心。


图为孙美松走访群众
如今的塔山村,春有杏花烂漫,夏有绿意盎然,秋有酸枣飘香,冬有古塔静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孙美松正和村干部、村民们一道,描绘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他用脚步走出民心,用实干赢得信任,真正成为了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

图为塔山村实景
阳春三月,杏花盛开,塔山村欢迎您——这里不仅有千年古塔的传奇故事,更有一位驻村干部用情怀与担当书写的振兴篇章。
(编辑: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