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 工作动态
乡村振兴面对面丨驻村第一书记话振兴-第一书记引领枣林朱村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来源:河南农村广播  时间:2025-09-09 10:46 

导语: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中牟新区大孟街道枣林朱村第一书记王齐林,驻村以来大力进行招商引资,围绕经济效益好、市场需求大的特色产品进行考察和筛选,确定引进芽苗菜种植项目和技术,签订10年承租合同,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租金,同时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通过对村民的技术培训,积极参与和深度融入,了解掌握黄豆芽、花生芽、绿豆芽培育技术,以期扩大芽苗菜种植规模,实现枣林朱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村民走上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


图为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中牟新区大孟街道枣林朱村第一书记王齐林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正嘹亮吹响。一个个村庄在时代的浪潮中积极奋进,努力实现新的跨越。郑州市应急管理局驻中牟新区大孟街道枣林朱村第一书记王齐林,便是这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位杰出先锋,他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为枣林朱村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图为王齐林走访群众

王齐林于2020年以队员身份踏上枣林朱村这片土地,2023年正式挑起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他出生于农村,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深厚的情感。初到村里,他便深刻认识到了解村情民情的重要性。在村干部的陪同下,他马不停蹄地展开了全面的调研工作。入户走访时,他轻叩每一扇家门,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和面临的困难。村里的建档立卡户、特困供养户以及身患残疾和重病的家庭,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每走进一户困难家庭,看到他们简陋的居住环境、愁苦的面容,王齐林的内心都被深深触动。他深知,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他们返贫致贫,是脱贫村首要且紧迫的任务。



图为王齐林走访群众

为了让这些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王齐林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他与当地政府部门密切沟通,确保各项兜底政策落实到位;广泛联系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争取社会救助和公益捐赠。在他的努力下,一笔笔救助资金、一批批生活物资及时送到了困难群众手中。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他还积极为他们寻找就业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在这个过程中,王齐林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但看到困难群众生活逐渐改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为枣林朱村召开党支部会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王齐林和历届工作队没有退缩,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枣林朱村潜在的发展机遇。枣林朱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邻连霍高速、西接312省道,村内还有雁鸣湖民用机场、高尔夫球场和众多鱼塘。这些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发展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当时村民们对特色农业还比较陌生,担心投入大、风险高,积极性普遍不高。



图为枣林朱村雁鸣湖民用机场

为了改变村民们的观念,王齐林和工作队成员们挨家挨户地宣传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他们组织村民到周边发展较好的村庄参观学习,让村民们亲眼看见特色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工作队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到300多万扶贫资金,建起了9座日光温室大棚。为了鼓励困难村民参与,工作队还以补贴的方式帮助他们建设蔬菜大棚。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书记亲自参与大棚的选址、规划和建设,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科学合理。


图为枣林朱村大棚

第一批大棚建成后,种植的各类蔬菜和水果获得了丰收,经济效益显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后,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在工作队的科学引导和布局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大棚种植的行列。不到三年时间,全村的蔬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量达到了500多座,面积约1000多亩。村民们在大棚里种植了草莓、吊瓜、香瓜等各种经济作物,并且不断引进新品种,提升产品质量。如今,平均每户拥有1 - 2座大棚,每棚年均收益在3 - 7万元。大棚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





图为枣林朱村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王齐林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他四处奔波,考察市场,寻找适合枣林朱村发展的特色项目。经过深入调研和筛选,他最终确定引进芽苗菜种植项目和技术。这个项目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市场需求大。为了促成项目落地,王齐林多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协商,最终签订了10年承租合同。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租金,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





图为枣朱村芽苗菜种植项目

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方面,王齐林也下了很大功夫。他积极倡导文明乡风,开展和谐乡风文明倡议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在村委大院建起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逢春节、五一、端午、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他都会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开展歌咏、篮球、羽毛球、扑克、象棋等文化活动。他还邀请县豫剧团来村唱戏,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他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在村庄街头安装太阳能路灯。夜晚,原本黑漆漆的村落变得灯火通明,村民们的夜生活也丰富起来,广场舞、健身操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



图为枣林朱村活动

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局党委对驻村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工作队强大的后盾支持。局领导经常关心王齐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每次见到他都会详细询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月,局领导都会轮流到村指导工作,实地了解村庄的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局党委还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帮扶活动,购买1万元慰问品、5000元腿足按摩器、插电式热敷仪和棉被、被褥、床垫等床上用品,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植树节当天,局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来村开展植树活动,为村庄增添了一片新绿。同时,出资6万元购买30套办公桌椅,修整电脑室、图书室,改善村办公条件。此外,局党委还积极协调政府和爱心企业捐资捐款10万多元,修缮村庄道路积水问题,改善村委办公场所。他们还积极联系商户前来采购农产品,解决村民卖菜难、卖菜远的问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图为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卫华在村指导工作

图为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卫华在村指导工作


图为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李建业进村慰问


图为郑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李建业看望慰问村民

王齐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革命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他在驻村工作中勇往直前。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他深知,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和期望。




图为王齐林在村中走访群众

在工作中,王齐林深刻认识到,驻村工作不能单打独斗。他注重与村“两委”成员密切协作,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协商,寻求一致意见。他尊重村“两委”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同时,他坚持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村头村尾、房前屋后,与村民们拉家常、谈心事,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他虚心向村民们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在与村民的交往中,他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真正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


图为王齐林在村中走访群众

如今,枣林朱村在王齐林等驻村工作队员的带领下,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日益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草莓和小吊瓜作为村里的特色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随着草莓采摘季的临近,王齐林热情地向外界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枣林朱村做客、踏青、采摘、游玩。他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枣林朱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王齐林也将继续坚守在驻村工作岗位上,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刘晓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党政机关网站标识
主办单位:郑州市农业农村局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淮河西路63号 联系电话:0371-67170700 邮编:450006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