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以来,郑州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凝神聚力、砥砺奋进,既保“米袋子”又保“菜篮子”、既保基本民生又保脱贫小康,挖掘潜力释放动能,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织“三夏”农业生产,扛稳抓牢粮食生产责任。组织技术人员维修、保养各类农机具25万余台(套),培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操作机手等各类农机人员9000余人,成立50个跨区机收服务站,全力做好“三夏”麦收服务,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对我市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挂网招标,计划总投资4710万元,建设面积3.1万亩。印发《郑州市2020年秋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及时发布短时天气预报,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开展抗旱抢种保苗督导,调度降雨后农田积水情况,指导落实减灾防灾技术措施。截至6月23日,全市秋作物播种全部完成,2020年,我市(含巩义)共收获小麦211.64万亩,总产70.03万吨,秋作物播种面积319.62万亩,为预播面积的103.1%,其中秋粮播种236.8万亩。
二是支持蔬菜生产流通,确保居民生活需求。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生产市长负责制,印发《关于做好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投入“菜篮子”专项扶持资金8878.81万元,新启动实施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00亩。预计二季度蔬菜产量105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做好疫情期间蔬菜生产供应调度,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建立蔬菜直销平台的通知》,搭建蔬菜生产基地与各社区之间直供直销平台;充分发挥各大电商平台优势,构建覆盖全市的市县乡三级、线上线下互动的供销网络,保障市民供给。目前,每天有2万多个社区与基地进行点对点对接,每天供应蔬菜数量在2000吨左右。
三是加快生猪恢复生产,保障肉价基本稳定。积极推进养殖企业及屠宰企业运输车辆洗消中心、非洲猪瘟自检室建设项目评审工作;推进2020年美丽牧场项目建设,拨付2020年郑州市美丽牧场建设补助资金;推进种猪补贴工作落实。开展2020年屠宰环节两项制度落实“回头查”工作;发挥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的作用,做好国家、省、市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宣传解读,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全市生猪存栏54.8万头,生猪价格30.5元/公斤,猪肉价格48元/公斤,基本保持稳定。
四是推进扶贫方式多元,高质量促脱贫保小康。市农委紧密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兜底,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截至目前,已对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8332.5万元、项目511个,已开工项目443个、支出资金14665.3万元。在“中国社会扶贫网”和“河南农购网”上传我市扶贫农产品供应商49家,产品124个,线上线下合计销售额达446.5万元。依托“电商+农副产品+脱贫攻坚”模式,与郑州极地鹰社交新零售电商平台等商家进行合作,扩大农产品的直播销售力度。开展“千企帮千村”助推消费扶贫活动,鼓励各类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不断扩大对各镇村扶贫产品的采购规模。
五是挖掘农业农村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农委完成对涉农重大项目建设领域、涉农补贴领域和扶贫领域共计23个事项的县级基层试点政务公开目录审核确认,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优化营商环境。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了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村、环翠峪管委环翠峪村等8个村作为“三变改革”试点,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目前试点村“三变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将引领带动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