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颗粒归仓到颗粒归“厂”--直击三夏之产业篇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5 19:23:10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们颗粒归仓的老传统,正被颗粒归“厂”、颗粒归“(市)场”所替代。这看似轻轻的一变,却表明农民的传统耕作实现了惊人一跃———踏上农业产业化之路,农民也由此迈上增收致富的“快速路”。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   记者在市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看到这样一组数字:郑州速冻食品已占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思念为例,该公司年加工转化粮食4万吨,蔬菜2万吨,肉类2万吨,芝麻、花生1500吨。不仅如此,在生产旺季时,该公司用工突破2万人,每人每月工资500-1500元,使用安置的职工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点到面,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组织446个。其中,54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   在位于中牟县的郑州喜万年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刚刚从生产线加工成的蒜片散发出浓浓的香辣味儿。生产部经理杨涛一边让我们品尝,一边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账来:“按最保守的数字,我们厂每年可以消耗掉中牟3000-5000吨大蒜,生产的脱水蒜片、蒜粒、蒜粉100%出口美国,农民能不卖个好价?”据了解,目前像喜万年这样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在中牟已有十多个,如绿明、鼎能、源盛脱水蔬菜厂等。   正是看准了龙头企业这驾农民致富快车的威力,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空前加大: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捆绑滚动使用;对国家和省定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市级财政予以配套;鼓励重点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品竞争力……   适用技术推进产业化   荥阳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是我市所辖六县中率先成立的,记者来到设在该市农业局三楼的信息中心,看到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值守专家热线的年轻水利工程师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刚刚解答了一位农民的打井难题,还没有和记者说几句话,电话又响了。中心负责人说,除了这里的网站,各乡镇还有十多个网络中转平台、100部IC卡电话,2500名种养大户和致富带头人都免费配备了呼机,可以说,信息化为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  在中牟县刘寨乡崔庄村,50多岁的老崔指着自己的两亩半辣椒感慨地说:“前些时,我的辣椒青乎乎一大片,我满以为能有个好收成,哪知道这是疯长,亏得县农业局派来的技术员及时指点,要不今年的发财梦一准落空!”   现如今,搞农业种植不再是戏里唱的“庄稼活儿没啥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千千万万个像老崔这样的老农民都明白了:种庄稼也是技术活儿!在市科技局,记者得知,自2002年该局面向全市推出“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以来,全市5大科技示范工程、2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12个农产品品牌正在壮大。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如数家珍地介绍说:“‘优质专用春棉新品种豫棉22选育及推广应用’获得省农业科研系统二等奖;登封市嵩山牛业发展有限公司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了良种牛的快速扩繁;去年,我市申请验收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2.3万亩,已有5家水产养殖单位通过了认证;全市科技示范乡镇总数已达47个,普及率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之光照耀着郑州的山山水水,成为郑州农业产业化的启明星。   市场体系激活产业化   农副产品要想真正进入市场,就再也不能停留在“提篮小卖”的老黄历上,除了尽快步入“一体化经营”的市场轨道,别无选择。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富余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郑州是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集散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有72个,年交易额达到80亿元,特别是已经拥有了粮食交易、毛庄蔬菜批发、柳林水产品批发等5个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多层次的市场网络和多形式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正在向我们走来,它无疑会大大激活产业化进程。   说起市场体系建设,我们不能忽略了体系的“结网者”———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信息灵、头脑活,穿梭于城乡之间,自己实现了富裕,也惠及众乡亲。中牟县白沙镇前程村的王二学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原来大伙种的菜都要自个儿去郑州卖,既费时间又费劳力,现在好了,不出地头就有菜贩来收购。(记者党贺喜 陈锋 康定银 刘俊礼 李鲁愿)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