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当家作主  养猪效益提高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5 19:27:41  

——荥阳市广武镇三官养猪者合作社   

  荥阳市广武镇三官养猪者合作社,是三官庙村25户养猪户在2005年4月27日自愿成立起来的。合作社是在该村一组村民王同发的带动下成立的。1995年他饲养的生猪出栏60多头,获得纯利润1万多元。初次的成功激发了他养猪的热情,在1996年3月,他从北京顺义种猪场购进优良长大二元种母猪26头,开始走上了规模养猪的道路。王同发的成功激起了村民养猪的热情,大家纷纷利用家中闲置的房舍进行养猪。到1996年底,三官庙村从事养猪的农户达到120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出现了以村民赵仁民、张同林、张同聚、张景峦和李培义为代表的养殖大户,户存栏都达到了30头以上。  

  随着村民养猪户数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户自发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相互联系的小团体。养殖大户王同发、张景峦、李培义三人,从1996年开始就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养殖经验、互通销售信息。并从1998年开始,三人联合与益民饲料公司协议,降低饲料价格。养殖小户之间也形成了简单的联合,三官庙村养猪生产中这种养殖户之间的松散联合,缺乏紧密的联系,养殖技术、饲料价格和销售信息得不到沟通和共享,造成饲养成本高,养殖效益低,制约着该村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养猪户迫切需要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展,提高养殖效益。  

  2005年4月,河南省农业厅和郑州市农业局相继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郑州市农业局又在全市进行了广泛的成立合作社的宣传发动。王同发听到这个消息后,在自己的家里和张景峦、李培义一起商议成立合作社的事,三人决定每人联系一些养猪户成立合作社。经过3人的努力,全村有25户养猪户同意成立合作社。4月27日,在郑州市农业局辅导员的帮助下,三官养猪者合作社成立大会在三官庙村委会召开。与会的25户农户填写了入社申请书,申请加入合作社。随后投票选举产生了5名理事和3名监事,并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和监事长。   合作社成立了,社员期盼着合作社首先能够解决养猪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理事会和监事会认真分析了社员饲养现状:社员中只有10家生猪存栏达到40头以上的有专门的饲养人员,其余的养猪户全部是由家中的老人、妇女进行养猪生产,难以解决生产中技术、饲料运输和防疫等问题。据此确定合作社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社员提高饲养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2005年5月26日,召开社员大会专门讨论此问题。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与会的27人一致同意成立合作社技术服务队。服务队成员以理事、监事为主,分为防疫组、销售组和技术组,免费为社员解决生产中的困难。解决了社员的实际困难,合作社就开始考虑解决合作社饲料供应和利润分配问题。2005年9月2日,全体社员大会在合作社会议室召开,理事长王同发首先就解决饲料供应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全体社员的举手表决,参加大会的23个社员全部同意,选择荥阳市广武镇益民饲料养殖有限公司和广武兽药饲料门市部作为合作社的饲料供应企业。会后,合作社多次与两家企业协议,最终于2005年9月7日和9月14日分别签订了饲料供应《协议书》,要求饲料生产经营企业为社员提供质量稳定的饲料,并在原有价格基础上每袋便宜5元,且每袋返还合作社利润2元。截至2006年8月底,合作社共购买浓缩料15.44吨,为社员节省饲料费用1930元,合作社获得返利772元;购买预混料5.58吨,为社员节省饲料费用1395元,合作社获得返利558元。社员李培义给自己算了一笔帐,统一饲料降低价格后,相当于每头猪多挣6—8元,入社以来(到8月底),共出栏生猪470头,仅此一项就多挣了2800—3760元钱。   

  由于合作社社员生猪饲养规模相差很大,生猪年出栏最多的社员达到800多头,而养殖规模小的只有1头。但是社员入股共42股,其中入1股的有30户,入2股的6户,相差不大。因此,大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了股金分红和社员购买销售交易额分配的比例上。养殖大户和小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大家的争论和讨论,最后与会的23户社员经过举手表决,全部同意,通过了合作社年终盈利分配计划。一致同意除第一年外,以后每年在1月份进行合作社上一年的年终盈利分配,分配时首先提取合理的办公经费,然后按照社员交易额分配的比例占60%,股金分红的比例占15%,公积金和公益金各占10%,风险基金占5%。  

  合作社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合作社成立半年后,从2005年9月开始,生猪价格开始下滑,特别是2006年春节后,生猪价格最低降到每斤2.5元左右,生猪养殖利润从每头获利300元左右一下子降到亏损50元左右,这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是个严峻的考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经过讨论,认为要向社员讲清形势,解决好社员思想问题。社员李久平结合自己多年的养猪经验和做法,指导社员要做到“两不一调一补”,“两不”就是管理上不能放松,要更加严格按照防疫程序搞好防疫;销售时不能等,该出栏时一定要出栏,不能养着等好价钱;“一调”就是要做好猪群的调整,淘汰繁殖力低下的母猪,更换新母猪;“一补”就是及时补栏,在仔猪价格低的时候购进仔猪。随后,合作社又多次召开饲养技术培训会议,并安排社员李久平、李培义等人帮助社员做好猪群调整工作,同时重点做好生猪的销售工作。对社员出栏的生猪进行分类,生猪质量好的组织外销广东、上海等地,质量差的通过经纪人在本地销售。从2006年3月到8月底,合作社共淘汰母猪25头,并补充母猪42头;组织外销生猪1320头,平均价格为每公斤7.1元,比非社员销售价格高0.2元,社员多收入23760元;通过经纪人共销售生猪485头,平均价格为每公斤7元,比非社员销售价格高0.1元,社员多收入4365元。   

  合作社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切实增加了社员收入,从成立到2006年8月底社员由成立时的25个增至36个,生猪存栏由1368头增加到2365头,增长72.9%;生猪出栏达到3656头,实现产值231.6万元,纯利润11万元,社员户均养猪纯利润达到0.3万元。第二笔是合作社从成立到2006年8月底,一共为社员增加收入75545元,户均增加收入2098元,占社员户均养猪纯利润的70%。增加社员收入主要包括购买浓缩料15.44吨和预混料5.58吨,为社员节省饲料资金3325元;统一购买兽药2850元,为社员节省资金560元;购进优良种猪74头节省资金8600元;销售6306头生猪比非社员多获得利润63060元。  

  2006年9月10日的社员大会上,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了合作社下一步工作目标,提出不但要增加养殖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生猪质量,在2007年建设合作社养殖小区,把分散在社员家中的猪舍搬出来,走“养殖+沼气+种植”一体化的循环经济道路,改善饲养环境,达到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力争2007年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008年通过产品认证。(供稿:农经站 编辑:树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