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区看荥阳农民如何增收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5 19:23:17  
在郑州市6个郊县中,荥阳市缺乏资源,作为一个典型的平原农区,这里的农民是如何实现大幅增收的?近日记者探访了荥阳农村。   悄然兴起50家“农民协会”   从荥阳城区沿乡间公路往北走,穿过大片麦田,地势开始有了起伏,这里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带,不仅土地耕作辛苦,如果算上水浇、施肥等,种粮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路旁出现了一片片的桃树林。高村乡孟寨村50多岁的孟随来种的9亩多桃园就在其间。停车进去,记者在门前发现了一块“荥阳桃树协会”的牌子,一问原来孟老伯还是这个协会的会长。据他讲,1988年以来他和村里的另外3人靠种桃树逐步打开了致富门路,一亩桃树收入在6000元左右,现在他把全家的9亩多地全部种上了桃树,如今全村600多亩地有500亩都种了桃树,临近村里的桃树林也跟着多了起来,为优化培育、加强管理和销售,桃树协会应运而生。   桃树多了,专门有人上门来收购,上门的客户有郑州的、洛阳的,还有深圳来的,村里还有人专门到外面联系大客户。孟老伯讲,去年深圳一家公司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一批就空运走了5吨桃。   孟老伯告诉记者,桃树协会里现在有78家会员,都是附近的果农。他说桃树协会虽然是自发的,但果农遇到难事都会来找。   在广武镇唐垌村,该村村支书唐留保承包的500亩荒丘一派葱绿,满山都是引进的最新品种的石榴树、香梨树和桃子树。唐留保原是村里在外面搞经营的能人,几年前被村民们推举为村支书。他在村里成立了豫丰公司,带领群众承包荒山种果树,如今果园里的果树品种有30多个,公司种的水果品种新,加上山上无公害生产,每年找上门购买的单位就能把产品买完,他们公司出售果苗的形势也很不错。从去年起,公司又出创意,在果园里盖起了木屋、茶馆和饭店,吸引郑州附近的客人来休闲、观光,每到双休日这里的游客就不断,去年国庆节这里每天的游客都在千人以上。公司不仅安排了村里的一些农民就业,还带动起全村的林果种植和销售,村里的2000余亩荒山如今都得到了高效开发,石榴种植已小有名气,去年,不少村民种石榴每亩的收益已接近万元。   在荥阳,名气最大的当属养猪协会。这个协会的会员不仅包括荥阳的养猪户,还吸引了周边登封、新密以及焦作、平顶山的饲养大户。通过这个协会,每年有20多万头生猪销往上海和江浙地区。其中农民张根祥创办的益民养殖公司是这个养猪协会的领头企业,该公司采取免费向农户提供仔猪、统一配饲料、统一收购成猪的办法,带动了周围农村1000多家养猪户。   荥阳的奶牛协会发展也很快。一份统计数字显示,荥阳的牛羊奶总产量目前在全省各县(市)中居第二位,而该市的畜牧业已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7%。   县里的同志说,荥阳现在有林果、蔬菜、养殖等各类农民协会13个,下面的分会就有50多个,协会会员达5000多人。这些协会在推动当地农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商品化经营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对于当地蓬勃发展的农民协会,荥阳市政府在政策鼓励和扶持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2003年,荥阳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办荥阳农网,开通24小时专家热线,市财政还出资为全市各农民协会、种养殖大户总共配备了3200台中文信息机,发布市场行情、农业技术和天气预报等,并在种养殖基地安装了100部IC卡电话。通过这套信息系统,荥阳的农民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市场、技术信息,还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在网上发布,产销两头都联上了外面的市场。   40家“农字号”企业拉长产业链   在荥阳,种柿子树有悠久的传统。农民传统的柿子加工方法就是把柿子晒成柿饼出售,4公斤鲜柿晒出1公斤柿饼能卖2元多钱。而现在,这里农民手中的柿子多了一条出路:郑州国瑞食品有限公司在这里投资2500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柿子醋和饮品生产线,并以每公斤1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鲜柿,可使农户手中的柿子每公斤多收益近一倍。自这家企业建成投产后,在公司所在地崔庙镇和周边的刘河镇、贾峪镇等地农民中种柿子树十分踊跃,崔庙镇今年已新育柿树苗16万株,全市柿树基地的规模扩大到了130万株。   荥阳市像这样的“农字号”企业已发展到40多家。上一个企业,带一个产业,越来越多的“农字号”企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更广阔门路。   目前荥阳全市的优质小麦基地已发展到40万亩。近两年这里已引资建起了两个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天地人面粉实业有限公司是荥阳市的一家年生产能力达11万吨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日处理小麦800吨,公司已与所在地乔楼镇楚堂村500余户农民签订了3000亩的优质小麦种植回收协议;另一家博大面业有限公司年转化小麦3.6万吨,其中当地种植的优质小麦占40%。当地的群众反映,把粮食出售给这两家企业,由于省去了运输环节,不仅销路有保障,价格也能卖的更高一些。   政府鼓励和扶持、协会推动以及龙头企业带动等,荥阳农民让手中的土地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做到了“守土生金”。   10万农民打工离“土”不离“乡”   在荥阳采访,当地人说起今年初在该市中心广场举办的那场农民招聘会仍然津津乐道。   2月16日,春节刚过,一场荥阳史无前例的农民工招聘会在这里拉开了序幕,116家企业5000多个工作岗位,吸引来全市近万名农民赴会。一天时间,2230名农民与当地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签订了劳动就业合同。   荥阳农民打工有一个特点,多数离“土”不离“乡”。   这与荥阳当地蓬勃发展的众多民营企业关系很大。走在荥阳的各乡镇间,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密密麻麻,尤其在公路两旁,不时能看到一家挨一家的建筑机械和阀门制造企业。该市的城关乡有“中国建筑机械设备城”之称,围绕着卅里铺村共发展起建筑机械制造企业和配套加工企业480家,同类企业密集度位居全国之首。有关部门统计,这里的从业人员达13600多人,外销人员7440人,安排了当地85%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已达800余元。   乡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每年扩建和新建企业平均达60余家,一些企业现在已成了国内同行业中的“大个头”,像名列国内同类企业前五强的长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十年里已扩建了四次。同时,当地工业的产业链条也不断拉长,运输业、铸造业、油漆业在这里也随之渐成规模,更多的农民从中获益。   该市的峡窝镇则以“蝶阀”制造产业享誉全国,该镇郊段村拥有郑特、郑蝶、郑阀三个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阀门厂,全村1260口人中有700余人被吸纳到这三个厂中,200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余元。   据统计,目前荥阳全市的民营经济实体已达1.3 万多家,提供给农民的就业岗位达13.6万个,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加快了这里的农民离土致富和创业致富,成为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重要平台。统计显示,如今荥阳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5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已升至44.2%。   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人开始增多,荥阳市政府也加大了引导和服务。他们在加强对农民就业培训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农民就业服务中心,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设立了劳务工作站,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守土生财”到“离土致富”,荥阳通过“双轮”驱动,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