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5 19:21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郑州市在市区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首先实行的蔬菜准入,在河南全省拉开了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序幕。一个多月过去了,蔬菜准入执行情况如何?记者下基地,走市场,采访官员、菜贩、菜农,探寻问题的答案。 五道关把住农药残留 郑州中心城区交通四通八达,流动人口众多,给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为此,郑州市政府设置了“五道关”:第一关,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郑州市已有110个基地共100万亩上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材料。第二关,加大对违禁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执法力度,杜绝流通使用,净化了生产源头。第三关,全市已初步建立了由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零售单位自检体系组成的“两级三层”检测体系。第四关,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监测,组织73名检测人员每天对市区上市蔬菜、肉品进行抽检,并把结果每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第五关,加强执法。在实行准入之前的7月份,市农业局集中时间组织全市农业执法人员100余人,在工商、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批发市场、专销店和基层经销商经营的违禁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拉网式清查,收缴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18吨,严厉打击了不法商户。 蔬菜准入遭遇难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社会上形成了共识。但进入冬季后,郑州市蔬菜准入遭遇一个难题。按照要求,实行准入后所有进郑的菜农必须拥有两证:一个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证书,另一个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但全国基地认证工作的不平衡,给外地蔬菜进入郑州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介绍,郑州及河南省内蔬菜,蔬菜旺季时占郑州消费市场的70%左右,到冬季时只占30%左右。 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杨虎臣介绍说,为了市民的“菜篮子”不受影响,郑州市采取厂一些“权宜之计”:要求外地蔬菜进入郑州,必须出具当地农业部门的检测报告。再由批发市场与市农业局两道抽检。这样,基本能满足市民吃菜问题。 农民种植观念还需改变 一听说郑州实行农产品准入,一些菜农很不理解。在批发市场上采访,一位菜农告诉记者:番茄、黄瓜,要喷杀菌剂六七次,杀虫剂七八次,白菜、甘蓝也离不了农药。种菜的人都知道,像专吃青菜的大青虫、破坏力极强的挖心虫……没有农药怎么办?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深的误区。实行农产品准入,并不是不让打农药,而是不让打剧毒农药。”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主任符建伟这样说。有些剧毒农药毒性大,残留期长,有的农药可以在土壤里存留20至30年。在郑州市先后几次发布的公告中,也推荐了一些高效、低毒的替代农药,菜农可以选择使用。 采访时,郑州市传统的蔬菜基地毛庄镇铁炉寨村党支部书记母宪育看法截然不同。他们村蔬菜完全采用无公害种植,却因为价格稍高,不被消费者看好。他们期望市民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菜农才能得到较好的回报。 有关人士认为,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过程,其实也是农民种植观念变革的重要契机。因此,郑州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对习惯于传统种植方法的农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