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农产品准入 政府一小步 市民一大步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5 19:21:48
从今年10月1日开始,郑州市在市区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首先实行的蔬菜准入,在河南省拉开了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序幕。 一个多月过去了,蔬菜准入执行情况如何?记者下基地,走市场,采访官员、菜贩、菜农,探寻问题的答案。 一问 为什么要设市场“门槛”? 走进陈寨蔬菜批发市场,公示栏上写着该市场抽检的30个蔬菜样本产地及农药残留量。这种情况是最近才有的。 市场检测员陈慧梅介绍说,这里原来每天检测30多个样本,现在可达到60个。实行准入以来,大宗蔬菜还没有发现农药含量超标的。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同时,郑州市为什么要为农产品市场增加“门槛”?郑州市副市长王林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食品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各级政府最为重视的一项工作。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使人民吃上放心食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要求,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据有关专家指出,果蔬残留农药有机磷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重者会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属、亚硝酸盐污染属于慢性积累中毒,是导致癌症、精神分裂症、软骨病等多种疑难病的因素之一。 现在很多居民买菜时,专买有虫眼儿的,就是对污染菜感到恐惧的一种表现。然而专家警告,有虫眼儿的有时也可能是污染最重的。那种有虫眼儿、且有活虫的蔬菜是污染最轻的。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广大市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郑州市人大把《市场肉、菜等农产品应尽快实行市场准入制》作为惟一全票通过的代表议案,要求市政府予以落实。郑州市也把“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发布农产品质检日报”列为今年向全市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 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市政府来说是一项决策;然而,对广大市民来说,却预示着一个巨大的进步。 二问 如何把住农药残留关? 在郑州市农业局采访,农产品质量与流通管理处处长杨万友介绍说,农产品的分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安全食品。 说到农产品安全,杨万友急迫之情溢于言表:“发达国家都吃上有机食品了,我们有时还在吃有毒食品,不加快进程怎么行?” 然而,郑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137.5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城市四通八达,流动人口众多,给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郑州市政府设置了“五道关”: 第一关,加快无公害基地建设。郑州市已有110个基地共100万亩上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材料,其中首批邙山区毛庄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4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近30万亩,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的认定,另有49个、3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员会专家组的验收。 第二关,加大对违禁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执法力度,杜绝流通使用,净化了生产源头。 第三关,全市已初步建立了由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县(市)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零售单位自检体系组成的“两级三层”检测体系。 第四关,加强对上市农产品的监测,组织73名检测人员每天对市区上市蔬菜、肉品进行抽检,并把结果每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对检测出的超标蔬菜及时进行销毁。郑州市目前的蔬菜检测合格率超过98%,超市、专卖店、连锁店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9.5%。 第五关,加强执法。在实行准入之前的7月份,市农业局集中时间组织全市农业执法人员100余人,在工商、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批发市场、专销店和基层经销商经营的违禁农业投入品进行了拉网式清查,收缴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18吨,严厉打击了不法商户,净化了源头,为农业的生产安全打下了基础。 五道关,恰如五道“锁”,有效地阻断了农药残留超标蔬菜进入郑州的通道。郑州市通过上下积极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农业部对全国37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产品安全质量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郑州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五位。 三问 蔬菜准入难在哪里? 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社会上形成了共识。郑州市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入手,本着“先易后难,先常规后特殊,先大宗后个别,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从蔬菜开始,逐步向肉、禽、蛋、鱼、瓜、果、奶等农产品延伸。 但进入冬季后,蔬菜准入也遭遇一个难题。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后,除了农药残留外,对各种金属元素、亚硝酸盐等的含量也提出了严格的标准。按照要求,实行准入后所有进郑的菜农必须拥有两证:一个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证书,另一个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在基地认定上,除了对菜田本身土壤、水质有要求外,就连菜田周围一定区域的环境都有严格规定,环保部门还须出具环境检测报告,基地认定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鉴定、发证。 目前,全国实行农产品准入的只有11个城市。北方冬季蔬菜的主产区———广西、广东、海南无公害基地认证工作相对滞后,而郑州冬季蔬菜大半来自这里。全国基地认证工作的不平衡,给外地蔬菜进入郑州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介绍,郑州及省内蔬菜,蔬菜旺季时占郑州消费市场的70%左右,到冬季时只占30%左右。杨万友举了一个例子:广西全区认定的无公害基地,还没有郑州一个市多,客观上就为广西菜进入郑州市设置了障碍。 “严格按规定执行吧,郑州市蔬菜市场势必出现巨大缺口,蔬菜价格也将因此攀升。再说,市民总不能不吃菜吧?” 郑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杨虎臣介绍说,为了市民的“菜篮子”不受影响,郑州市采取了一些“权宜之计”。要求外地蔬菜进入郑州,必须出具当地农业部门的检测报告。再由批发市场与市农业局两道抽检。这样,基本能满足市民吃菜问题。 与此同时,郑州市派人参加了正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拓宽郑州蔬菜的供货渠道。12月14日,海南将举办无公害食品招商会,郑州也将派人参加。届时,郑州市场蔬菜将更加安全,也更加丰富…… 四问 农民种植观念咋变? 一听说郑州实行农产品准入,一些菜农很不理解。 在批发市场上采访,一位菜农告诉记者:番茄、黄瓜,要喷杀菌剂六七次,杀虫剂七八次,白菜、甘蓝也离不了农药。种菜的人都知道,像专吃青菜的大青虫、破坏力极强的挖心虫……没有农药怎么办?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深的误区。实行农产品准入,并不是不让打农药,而是不让打剧毒农药。”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主任符建伟这样说。有些剧毒农药毒性大,残留期长,有的农药可以在土壤里存留20至30年。在郑州市先后几次发布的公告中,也推荐了一些高效、低毒的替代农药,菜农可以选择使用。 采访时,郑州市传统的蔬菜基地———毛庄镇铁炉寨村党支部书记母宪育看法截然不同。他们村蔬菜完全采用无公害种植,却因为价格稍高,不被消费者看好。他们期望市民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菜农才能得到较好的回报。 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过程,其实也是农民种植观念变革的重要契机。农民可以利用各个城市相继实行农产品准入这个机会,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生态系统的建设,生产质量更安全、效益更可观的农产品。而抓住了质量的牛鼻子,才有可能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在更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因此,郑州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对习惯于传统种植方法的农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