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遏制土地沙化任重道远
来源:新疆日报  时间:2012-06-18 09:52:12  
  6月17日是第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对于新疆这个生态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省区来说,做好防治荒漠化和沙化工作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新疆是世界10大沙尘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风沙危害最严重的省区。长期以来,荒漠化、沙化导致植被减少、土壤流失,吞噬着人们的生存发展空间,更影响到全区乃至祖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新疆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根据新疆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状况监测公报,截至2009年年底,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07.1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74.67万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5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42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8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扩展414平方公里,由每年增加104平方公里,减为每年增加82平方公里,扩展速度持续减缓。十年坚守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且末县,是全国国土面积第二大县,但全县2/3的面积为沙化土地,从地图上看且末,绿洲四面环沙,犹如一座“沙漠孤岛”,是新疆乃至全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埋村屯,小风石头滚。这是十年前且末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10年里,且末县因地制宜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累计24万人次参与义务造林8万余亩,植树940万株,投资近6000万元,在车尔臣河东侧建成一条长12公里、宽2公里,总面积2万余亩的“绿色长廊”,挡住了与县城仅有一河之隔的流动沙漠的侵袭。与10年前相比,且末年均沙尘暴天气已由16.6天下降到9天,年均浮尘天气由163天下降到97天,年均降雨量由20.3毫米增加到25.5毫米,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如今,这个曾经“沙临城下”小县城,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荣誉称号。
  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的奇台县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奇台县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构筑了一条以梭梭为主的宽3公里至5公里、长65公里的固沙林带,共营造防风固沙林40万亩,使风沙前沿的流动沙丘全部转化为固定沙地。
  据统计,仅“十一五”期间,新疆就治沙造林15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4%提高到4.02%,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5%。全疆有82个县(市)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45个县(市、区)达到国家平原绿化标准,93%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初步建立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科学治沙让“万亩黄沙”变“万两黄金”
  实践证明,沙漠不仅能治,而且能够变害为宝。新疆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在确保生态改善的同时,通过发展沙区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和田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药材、经济林果、沙区设施农业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并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相关科技人员带动下,和田地区现有人工红柳面积30.60万亩,接种大芸面积达25.04万亩。民丰县若克雅乡博斯坦村和于田县奥依托合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农民因种植红柳大芸,户均年收入高达15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红柳大芸致富村”。
  新疆和田阳光沙漠公司在洛浦县、于田县建立近5万亩沙漠玫瑰种植基地,近百户农民种植玫瑰花的收入,占其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而企业生产的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产品也远销日本、韩国,年产值近亿元。
  和田地区治沙办主任赵忠久说:“沙区农民依托沙产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老百姓也积极参与荒漠植被的管护,把胡杨、红柳等当做一笔来之不易的绿色财富。”“十一五”期间,新疆新增肉苁蓉、沙棘、黑加仑、枸杞等特色沙区药用植物种植36万亩,总面积达110万亩,带动相关深加工企业近120家,年产值近20亿元。以沙区药用植物种植及深加工为主体的沙产业正在兴起,并将成为继特色林果业后又一新兴林业产业。
  去年,自治区林业厅还专门印发了《新疆沙产业规划纲要(2011—2020年》,鼓励沙区建立竞争力强、区域分工合理、产销统筹、覆盖优势产品的沙产业体系,提高沙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沙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沙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形势严峻打好治沙长期攻坚战“新疆的沙化形势依然严峻,沙化土地在局部地区仍在扩展。目前,全区还有81个县市、120多个农垦团场的近1800万人长期饱受风沙危害。”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天斌说。
  据了解,目前新疆沙化土地仍以每年8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土地沙化仍是制约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干旱少雨、大风频繁、沙漠面积大是长期以来导致新疆存在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天然草原的过度经营、森林资源的严重超采、土地资源的粗放开发等加剧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同时还存在专业队伍缺乏、防沙治沙成本大、资金困难等问题。
  在新疆,一般情况下治沙成本在1200元/亩至1800元/亩之间,由于新疆各地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在工程性防沙治沙中急需项目和经费的支持。“我们规划的河东治沙基地项目面积达30万亩,总投资需8.9亿元,资金短缺问题是我们目前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且末县林业局局长蒋建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过程中,一些对沙漠认识上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果。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王天斌提醒说。
  不过,自治区将推进实施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以建立完善稳固的绿洲防沙治沙生态防护体系为重点,通过营造大型防风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和实施林草植被的封育保护,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保障绿洲生态安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