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达到110个
来源:中国种子网  时间:2011-12-08 09:38:29  
      “神舟八号”飞船11月17日返回,又一次进行了植物种子的空间搭载试验。这是自1987年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以来的第25次种子空间飞行航天育种试验,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总数达到110个。
  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刘录祥说,航天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的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等综合因素,在空间环境对农业生物的诱变作用来产生有益的基因变异,返回地面后通过进一步选育,创造农业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生物高技术育种新方法。
  1987 年8月5日,时任“国家863计划”应用生命科学课题责任专家蒋兴村研究员,利用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首次成功搭载了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搭载种子的目的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极个别种子发生了一些遗传变异。后来人们开始考虑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航天育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就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1996~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2009年底,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的作物生理学实验室已筛选出适合空间站培植的超矮小麦、水稻、大豆、豌豆、番茄和青椒等作物品种或品系。美欧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太空植物试验研究,方向是培育和筛选适应航天环境生长的不同植物品种。迄今国外尚未见到有关利用航天诱变进行农作物育种的研究报道。
  刘录祥说,卫星搭载过的种子只有百分之几甚或千分之几可能发生变异。育种家往往要经历至少4~6年的时间,经过选择、淘汰、试种、审定,最终选育出优质高产的精品才能叫“太空种子”,并推向市场。
  目前,中国已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番茄、青椒、苜蓿等多种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新品系200多个,其中“特优航2号”水稻、“航麦96”小麦、“中棉所50”棉花等85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认)定,利用航天技术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总数达到110个。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