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26 19:09:16  

  据河南日报消息,种植1亩金针菇产值2.85万元,是种植相同面积大棚西红柿产值的3.8倍,是种植相同面积棉花产值的29.4倍,是种植相同面积玉米产值的53.8倍,是种植相同面积优质小麦的67.1倍。同样投入1785元,种植香菇的投入产出比是1∶4.4,种植花生的投入产出比是1∶2.58,种植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16.9亩花生的纯收入。

  行业效益可观

  “我省食用菌总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总产量235万吨,产值104亿元;2009年总产量226万吨,产值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在我省种植业中仅次于粮、菜、油。全省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县就达29个,其中泌阳、夏邑、清丰、鲁山、西峡5个县产值超5亿元。”7月28日,说起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康源春颇有些自豪。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的食用菌行业正以一种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全新的发展方式迈进一个新的时期,成为河南农业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食用菌在我省已经初步形成了八大集中产区,一是以南阳的西峡、内乡,三门峡的卢氏、灵宝和洛阳的栾川为中心的豫西香菇、黑木耳集中产区;二是以驻马店的泌阳、信阳的浉河为中心的豫南香菇、黑木耳集中产区;三是以平顶山的鲁山为中心的中部毛木耳集中产区;四是以商丘的夏邑、虞城为中心的豫东双孢蘑菇集中产区;五是以驻马店的西平为中心的豫南双孢蘑菇集中产区;六是以濮阳的清丰、焦作的博爱为中心的豫北白灵菇集中产区;七是以周口的扶沟、太康为中心的中部平菇集中产区;八是以安阳的汤阴为中心的豫北白色金针菇集中产区。”说起我省食用菌的产业布局,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教授、食用菌栽培专家邱立有如数家珍。

  邱立有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省种植业中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我省汤阴县的资料显示:种植1亩金针菇产值2.85万元,是种植相同面积大棚西红柿产值的3.8倍,是种植相同面积棉花产值的29.4倍,是种植相同面积玉米产值的53.8倍,是种植相同面积优质小麦的67.1倍。同样投入1785元,种植香菇的投入产出比是1∶4.4,种植花生的投入产出比是1∶2.58,种植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16.9亩花生的纯收入。

  生产优势独特

  “全国食用菌行业发展迅速,态势良好,而我省食用菌总产值更是连续7年独占鳌头。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我省诸多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康源春分析。

  首先,是自然生态优势。我省四季分明,年温差大,生态环境适合多种食用菌生产繁育。目前人工栽培的所有食用菌品种都可以在我省不同季节栽培。

  其次,是资源优势。我省是农业大省,每年仅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四大作物的秸秆、壳皮等的产量超过3400万吨,此外,我省还大面积种植林果,每年修剪枝杈以及工农业加工的剩余物和下脚料也是食用菌的优质培养料。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省是人口大省,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因此,发展食用菌我省有着很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发展食用菌生产也是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三,是技术优势。我省利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近年我省的农业大专院校都开有食用菌专业课,科研方面设立有专门的研究所,各地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从省到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技术网络,技术力量雄厚。上世纪70年代省农业厅刘纯业发明的平菇棉籽壳栽培技术,90年代泌阳县祈建勋等发明的花菇高产栽培技术,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我省香菇的大发展,而且对全国的食用菌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是市场与信息优势。我省人口众多,内销市场潜力很大。同时,我省交通发达,能很快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产业后劲不足

  “目前,我省的食用菌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如菌袋、菇耳产品,加工产品量很小。同时,食用菌专业市场和专业经纪人还没发展起来,主要依靠沿海省市的市场和经纪人进行贸易。”邱立有说,“这与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是不相适应的。”

  邱立有认为,食用菌产业化高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厂化,深加工比例高,销售物流网发达。在这几个方面,我省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外,投资环境差、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工厂化生产和管理人才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

  作为一个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和指导多年的研究人员,邱立有指出,我省食用菌要实现工厂化生产,需要高科技支撑,但近几年我省食用菌科研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科技人员流失严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证和后劲。

  针对生产环节,邱立有特别提醒,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各产地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食用菌杂菌绝大多数是霉菌,其生理生化特性与食用菌相近,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防治杂菌而对食用菌不造成影响。邱立有提出,杂菌是从孢子萌发开始的,而食用菌是从菌丝生长开始的,根据二者的差异,开发有效的抑制杂菌孢子萌发的药物来防治杂菌,应当是条可行且有效的途径。但由于经费问题,该项目目前尚未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

  编后:在整个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菌种管理尤其重要,菌种的质量和纯度将直接影响出菌的数量和质量,最终影响经济效益。

  栽培菌种感染病毒将导致菌种退化,生长减慢,出菇推迟,菇畸形,产量低。邱立有教授最新研究推出的食用菌脱毒菌种制备技术,可以通过脱毒得到脱毒菌种,从而消除这些退化现象。

  液体菌种在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保质问题一直是困扰不少从业者的难题,邱立有教授最新研究推出的液体菌固化技术,通过将液体菌种固化,不仅可延长菌种保藏时间,还便于运输、销售和使用,培养液还可用于食品和保健品。

  栽不出的羊肚菌

  目前,野生羊肚菌奇货可居,人工栽培新鲜羊肚菌收购价达每公斤120元。“羊肚菌容易栽培,房前屋后均可生产……”不少广告如此吹嘘,让不少农民蠢蠢欲动。为此,本版编辑咨询了河南农业大学食用菌栽培专家申进文教授。

  据申进文教授介绍,羊肚菌俗称羊肚蘑,因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形似羊肚(胃)而得名。由于羊肚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要实现人工栽培困难极大。多数食用菌属于担子菌,担子菌的单倍菌丝经一次细胞结合形成双核化菌丝体,只需供给必要的养料,每年都可以产生新的子实体。而属于子囊菌的羊肚菌,其单倍体菌丝在每次产生子实体时均需经体细胞形成双核化菌丝。因此栽培羊肚菌存在着既要促使子实体原基形成,又要激发双核化菌丝体形成的双重困难,栽培难度比一般担子菌大得多。

  申进文教授说,国内外虽有报道称已实现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但目前人工栽培技术仍未成熟,迄今为止除我国云南山区可以利用当地木质坚硬的山榆树进行半人工栽培之外,未见商品化人工栽培羊肚菌成功的报道。在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过程中,仍有一些技术难题没有彻底解决。在此提醒广大种植户,在科研人员尚未对羊肚菌形成完整、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以前,应冷静对待商家广告,不要上当。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