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A(2009)096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30 16:12:09  

郑农〔200982

牛连生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问题、科学合理的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必须打牢农业基础问题、关于着力培育农民新风尚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关乎农民如何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问题。按照中央提出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市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十分重视农村的产业发展,要求各示范村要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及重点发展产业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组织,每年各示范村要开展不少于1000人次的农民培训等。 为此,我们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各示范村必须有产业发展规划,且产业发展规划要按照规划项目书的要求,科学合理。2008年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专门组织了产业项目评审会,组织20余名省内知名专家对各示范村上报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了评审、论证,通过的项目准予实施,并要求必须按时、高质量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2.加大产业发展补贴力度。一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对完成年度产业发展计划的村实施20-50万元不等的奖补,二是对成立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运转良好的给与奖补。
     3.成立农民合作组织。立足于本村产业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可以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可以是经济大户带动型,可以是合作社带动型等。目前我市的农民合作组织队伍建设发展迅速,多数合作组织运行良好,为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
     4.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关于农民的培训工作,我市专门设立了“阳光工程”,成立了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主要针对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育等进行的培训,每年市财政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方面,要求各示范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要有农民转移培训、要有农民就业培训、要有农民技能培训、要有农民技术员培训以及乡风文明培训等。每年农民培训工作都作为新农村验收的主要指标,每年农民培训每村不能少于1000人次,要有签到、有真实的记录等,达不到标准的村不予得分。
    二、关于着力提升农民的民主管理水平问题
“管理民主”是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投入主体更是农民。因此,我市新农村建设选村的条件之一就是班子团结、管理民主。对于班子不团结、管理不民主的村原则上暂时暂缓列入新农村改造达标示范村。对于列入的示范村,一是要求村庄规划及改造方案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二是要加强村民自治和村民理事会的监督和监管,三是必须财务公开,加强透明度,四是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及有威望人员的作用等,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开展三年来,我市已建成重点示范村103个,每个村在建设过程中,都充分的发扬了民主,在开展广泛宣传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民主管理方式,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例如有的村在“四改”方面,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的作用,有的村在村庄改造方面,充分发挥村里威望人员的作用,尤其是中牟县白沙镇白沙村推行联户代表制度,村重大决策由村联户代表共同表决,形成了非常好的民主管理模式,目前正在全市大力推广。
三、关于着力创优发展环境问题
一是农村的合作医疗问题。该问题目前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参与合作医疗的重要性,参与率逐年增高,同时许多村把低保户、孤寡户的医保转由村集体代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保户、孤寡户病有所医问题;二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是目前农村正在推行的制度,并提前于城市市民的养老保险;三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按中央有关精神,农村的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也成为规模化发展的制约。目前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全国各地正在探索农村的土地流转模式,一方面保证农村耕地数量不能减少,另一方面最大化发挥土地的效益;四是农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越来越需要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为此, 2009年我市在推进郑州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成立郑州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在具体工作中,要细致规划培训工作,协调有关单位派出专职教师,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监管,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
2.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在农民教育培训各项工作中,要保证培训台帐制度、考核制度、检查核实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季报告制度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从项目的实施到结束必须经过规划、督导、执行、检查、核实、验收和评估等环节,保证工作扎实不虚浮、稳定发展出实效。 
3.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协会为载体,探索技物结合的有效服务形式,提高培训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运用多个技术服务链条,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抓技术物化服务,提高技术物资到位率,提高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自觉意识;聘请农业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抓好培训跟踪服务,公布科技培训服务电话,接听问题咨询和意见,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时修改培训内容,改进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在抓好主导产业培训的基础上,对学员进行农村法律法规、农业气象、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多学科培训。
4.建立农技人员激励机制,强化农技人员专业培训。鼓励农业技术人员驻村服务农民,对驻村农技人员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将其基层工作成绩纳入年度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定、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强化农技人员专业培训,采取推荐进行学历教育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
5.改革农技推广机构,试点建立面向基层,零距离服务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为了打破乡镇行政壁垒,创新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更好的培养和服务专业农民,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布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派出县(市)农技人员,组建了23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由区域服务中心站承担起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作为省、市专家对口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平台。根据区域中心站所辖区域的生态条件和优势产业在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生产上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为农民提供了系列化服务。在这些区域服务中心站中,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流动分配。目前这项工作已开展了两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九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农业局        邮    编:450006
联 系 人:王俊杰              联系电话:67170520
抄    报:人大选工委、市政府督察室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