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局2008年目标完成情况自查报告
来源:本站  时间:2011-08-30 16:11:44  

郑农办〔2008159

市政府目标办:
      我局对照《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8年郑州市政府目标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郑政[2008]15号)文件要求,对今年以来的农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对照总结,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跨越式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08年度农业局跨越式发展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0元以上,增长11%。
     据市统计局农调队预计,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76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
    (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目标完成情况
      2008年度农业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目标是:认真落实各项补贴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违反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不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案件。
今年我市的良种补贴范围和品种都有所增加。补贴范围从新郑、荥阳、中牟三县(市)扩大为六县(市)和金水区;补贴品种除小麦、玉米外,增加了水稻品种。省下达任务是243.33万亩,其中:水稻3.825万亩,小麦(玉米)239.505万亩。补贴标准:水稻每亩15元,小麦(玉米)每亩10元。全市总补贴面积为243.33万亩,省补贴金额2452万元已下拨到县、区,良种补贴工作圆满完成。
      全年没有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和项目,没发生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或恶性案件。
     (三)其他目标完成情况
      1、“十件事实”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1)农村沼气建设。截止11月20日,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40216座,占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全年目标任务4万座的100.5%,占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目标任务3万坐的134%,超额完成任务。
     (2)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08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72万人,是省下达任务1.55万人的111%;转移就业1.4万人,是省下达任务的100.4%,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
     (3)测土配方施肥。2008年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80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提前完成任务。
     (4)良种补贴。今年全市安排的243.33万亩良种补贴资金2452万元已全部下拨实施项目的各县市,良种补贴任务圆满完成。
      2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度目标进展顺利
     2008年全市已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5个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圆满完成三年跨越式发展任务。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年底可达到260家,完成目标任务200家的130%,超额完成任务;新建合作社77个,总数达到500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全市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66万亩,总数达到206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3%。
      3、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65.2万吨,同比增长0.5%,完成目标任务150万吨的110%,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全市水产养殖投放水面达到12.5万亩,同比增长4.2%,为全年计划的100%;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同比增长4.3%,完成全年计划的100%。预计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额7380万美元,同比增长9.3%,占全年目标任务的95.8%。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郑政办〔2008〕10号),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专项扶持资金由500万元增加到2500万元。为落实好《意见》精神,我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完善,制定了《郑州市带动能力强示范农业龙头企业考核奖励办法》,突出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能力强”的政策导向,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了“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协会”,为促进龙头企业交流协作搭建平台。9月11日至13日,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农业产业化年会暨中国农业企业家高峰论坛”,通过高水平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2008年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将达到260家,其中省级40家,国家级11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30万亩,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138.6万户。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今年我们通过调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奖励办法,扩大奖励面,引导示范园区增加投入,上档次、上规模。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增投资1.98亿元,有20个园区达到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技术较为先进、经济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其中:惠济区丰乐农庄、金水区鸿宝园林2个园区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中牟县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巩义市汇鑫高效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绿金园现代农业示范园、郑州市农业科技博览园、新郑市郑州中荷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园区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市民餐桌安全
      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监测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管机制更加完善,检测水平继续稳居全国前列。1-9月,共检测蔬菜92万批次,合格率99.89%,检测猪肉1.9万批次,合格率99.5%,检测水产品样品1.2万批次,合格率为99.83%,抽检水果11.2万批次,合格率99.95%。今年以来销毁不合格蔬菜2.8万公斤,销毁不合格猪肉4900公斤,销毁不合格水产品4610公斤,销毁不合格水果1057公斤。进一步确保了市民餐桌安全。今年3月,在农业部、司法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首届“共筑诚信—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评选活动中,郑州市农业局获得特别贡献奖,在全国地市级农业局中是唯一的一家,并受到市政府通报表彰。
      (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今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个,总数达到500个,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4.56万个,带动农户8.85万户,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荥阳市联合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这家联合社由养猪专业合作社、种猪场、饲料厂、养殖机械厂、屠宰厂、生猪运销户和沼气合作社等36家单位组成,形成了从种猪、饲料供应——技术服务——生猪运销、屠宰加工——沼气生产利用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化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利润,为我市合作社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五)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努力培训新型农民
2008年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单位,认真实施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5项,获省市奖项10个。市蔬菜所“大白菜新品种郑早60、郑早55的选育及应用研究”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一等奖。市农科所“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农17的选育与应用”获郑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科研推广人员发表论文28篇、论著1部,申报专利1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单位在全市建立示范基地、点35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个,新技术30项。同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共开展各类、各层次技术培训达10万人次。
      (六)创新农村经营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今年,我局受市政府委托起草了《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郑政办[2008]21号),随后,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郑州市县乡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指导服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职责〉的通知》、《关于印发〈郑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操作规程〉的通知》、《关于认真贯彻落实郑政办[2008]21号精神切实做好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三个指导性文件。9月26日至27日,召开了郑州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培训会。通过建立机制、完善程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17.4万亩,比2005年的7.6万亩增加127%。
      (七)开展农资专项治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根据全国和省厅农资打假治理工作的要求,我局制定下发了《2008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对农资打假工作目标、重点、方法及步骤作了具体安排。继春季种子农药农资市场集中执法检查后,7月10日,我局印发了《郑州市农业局关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制售高剧毒农药和假冒伪劣种子化肥集中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活动。共出动执法人员7000多人次,整顿市场49次,检查生产企业1700个/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6起,查扣涉案农药35.4吨、种子31.115吨、肥料120余吨,货值达62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业安全生产。
      (八)坚持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今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按照分类推进示范村、整治村、一般村、贫困村的工作思路,以产业发展、农民培训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修订、完善了新农村建设奖补办法,下发了《2008年郑州市新农村建设考核奖补办法》(郑新农[2008]3号),使今年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出更好的引导作用。单列了15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极大地调动了示范村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促使重点示范村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并重,改变了一些示范村“重村庄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更为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找到了有效途径和工作抓手。在推进农户庭院四改工作中,不少示范村都按照市奖补办法的要求,制定了奖补激励政策,做到了农户投入占70%,奖补占30%,调动了农民积极性。通过资金引导,项目推动,示范带动,宣传发动,推动群众思想观念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由“逼着干”到“争着干”的重要转变,营造了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目前,70个重点示范村验收工作已经结束,各重点示范村都按要求完成了建设任务。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技术棚架严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005年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后,撤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果树站、水利站、水产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经管站等),统一设置为农业服务中心(或农业办公室)。但由于乡镇事务繁多,其工作人员多被抽调忙于乡镇日常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且人员大幅压缩、项目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匮乏、服务手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棚架严重,已严重制约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是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低,与省会城市对农产品优质安全的需求不相适应。面对当前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关键。但目前我市还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问题,集约化水平不够,现有的农产品基地规模和生产标准化水平,与省会城市对农产品优质安全的需求相比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生态环保农业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生产模式和质量。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力度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尽管近年来我市在发展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大多还处在初级发展水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建立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上与江浙一带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实施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上与山东、成都、重庆等地区相比也有较明显的差距。当前,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学习重庆等地发展农村土地合作社的经验,探索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适宜模式,逐步建立一套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相适应、有利于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新型农民培训,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9年农业经济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市粮食总产保持在14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1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0万亩, 水果种植面积29万亩,花卉苗木面积7.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2.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其他目标是: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技术较为先进、经济效益较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个;高标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5万亩;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座;完成“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
为确保以上目标的实现,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做好2009年项目申报工作。2009年新建和需要追加的项目有13个,分别是郑州市水产苗种中心、郑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配套工程、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流通中心项目外网电缆工程、郑州市黄河农场特色水产品繁育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二期工程、郑州市农业生态环境检测中心、郑州市现代农业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郑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场、郑州市农业科技教育中心更新配套设备、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郑州市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农林新品种试验中心、郑州市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科研综合楼、郑州市蔬菜研究发展中心项目研究实验基地项目,要做好这些项目的申报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保证项目尽快实施。
      (二)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启动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研究制定分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详细实施规划》和引导扶持政策。以“服务城市,优化生态”为目标,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城区经济和省会城市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加快发展以高科技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为主要手段,以省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效农业,尽快在近郊形成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双型”都市农业圈层。建设绿色安全的蔬菜生产核心区,稳定市场供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带三区”四大组团(即: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西部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南部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三)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示范性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能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科技、人才等优惠政策,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围绕农村产业,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联合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创新发展机制,引导合作社开展横向联合。
      (四)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制(修)订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生产技术操作规范。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达到市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健全农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队伍,完善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培训。力争三年时间,使全市农业标准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7%以上。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五)加快创新土地(水面)流转机制。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土地流转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在政府财政支持下,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畅通土地流转信息渠道。到2010年100%的县(市)、30%的乡(镇)、30%的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到2015年70%的乡(镇)、70%的行政村要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
      (六)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一批旱作农业示范区。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着力发展高大新型、多功能农业机械,重点推进玉米等秋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植物植保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筑现代化信息平台。依托“12316三农热线”,完善农民和技术信息库。完善全市农业信息及协同办公网络,建设农产品及农业技术展示推广交易电子商务平台。
      (七)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培养农业循环产业链,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微生物还原。积极发展节约农业,大力推广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为重点的节约型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建立农业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推广“养殖业—沼气—种植业”等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畜牧业、沼气与种植业的良性发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快秸秆还田步伐,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大力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培育生物质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八)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来投资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研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九)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实行整村推进。2009年开始,根据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在郑州市中心城区50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从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保留的村庄中,按照“自愿申报,择优选定”原则,选择“两委”班子团结有力,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五通”项目全部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健全的行政村,以产业培育、村庄整治、农民培训为重点,按照“五通、四改、三有、两保、两建、一强”的要求,开展“整村推进,综合达标”建设,每年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达标村,到2011年底,完成30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到2020年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坚持分类指导。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郊村,要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和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纳入城市发展框架,推进农村转社区、农民转市民。对乡镇政府所在地或规划中的中心村,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吸引人口集聚,节约基础设施建设。对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条件一般的村,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开展村庄综合整治,建设体现乡村田园风光、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对自然生存条件较差的贫困村,着力解决群众急需的水、电、路等问题,促进贫困村直接建成新农村建设典型村和先进村。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需要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奖补政策,积极推行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形式,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建设模式选择、规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监督和村庄管理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