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提请印发《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
来源:郑州市农业信息中心  时间:2011-08-30 16:03:00  

郑农〔2011〕1号

市政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关精神,保障全市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以下简称区域中心站)建设为重点、规范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运行,切实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我委代拟了《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

  现将《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代拟稿)呈上,请批示。

 

                           二〇一一年一月四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

  《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创新机制,优化区域中心站管理运行,是保障我市以区域中心站布局为重点、构建新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推动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搞好统筹协调, 采取切实措施,强化落实并予以推动。

 

二〇一一年 月 日

 

郑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

管理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关精神,保障全市以基层农业技术 推广服务区域中心站(以下简称区域中心站)建设为重点、规范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运行,切实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提出区域中心站管理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加强区域中心站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中心站在推广农业先进科研成果和提供技术服务中的主体和带动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选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建立以区域中心站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充满活力的新型现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通过建立规范各项制度,完善履职所需各项保障,改进推广服务方式方法,确保区域中心站公益职能明确、岗位职责清晰、运行机制灵活、管理服务到位,有效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农民增收致富技能,让政府放心,使农民满意。

  三、职责范围

  区域中心站作为县(市、区)农业部门农技推广服务的派出单位,是基层实施农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的主平台。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参与制定本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技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农业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及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推广;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和监测;农作物病虫草害、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村级网点;联系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四、管理要求

  (一)创新管理机制,增强机构活力

  充分明确公益性服务定位,科学设岗定责,创建可持续提升机构和技术人员效能与活力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机构和技术人员潜能,保障区域中心站高效运转,更好的开展为农服务。

  1、实行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度

  根据总体工作目标、服务内容和专业需求,科学核定岗位和职责。实行按职务设岗定责、按行业设岗定责、按产业设岗定责、按专业设岗定责。推行农技推广服务首问负责制,以绩效为中心,以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为基础,针对性的量化、细化考核指标,落实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切实加强责任目标管理。同时将区域中心站工作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的职能职责及基本情况统一制做成标牌、上墙公示。

  2、实行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

  通过现场告知、网络和墙面公示等方式,向广大农民作出“一次呼叫、免费服务、全程指导”的公开承诺,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非特殊情况下确保技术人员四小时内服务到位。对于现场难以解决的问题,保证二日内联系专家提出可行解决办法。

  3、实行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

  依据业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按区域划片包干,合理制订任务目标,实行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同时在服务区域的村(组)显著位置公布包干技术人员信息,实行姓名、职称、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方便群众咨询。

  4、实行定期的社会评价制度

  社会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评议结果作为上级年终对机构和技术人员考核奖励的重要参考。社会评议人员(20人)由乡(镇)、村干部代表、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农户代表组成。其中农户代表占评议人员总数的50%以上。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农户代表随机选取。评议通过率90%以上为优秀,70%-90%为合格,70%以下为不合格。社会评议结果作为人员聘用、调资、奖惩、提拔的重要依据。对连续两次社会测评不合格的,要对站长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整。

  5、实行定期的工作通报制度

  县级主管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区域中心站站长会议;区域中心站每月与服务区域内的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季度有针对性的召集服务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召开一次服务对接会;区域中心站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通过会议制度,建立互通互动的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做到管理服务不脱节。

  6、实行倾斜一线的政策激励制度

  制订倾斜一线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动性。技术人员工资在现有基础上实行向上浮动并提高其交通、通讯、就餐补贴标准。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的技术人员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对连续工作在一线的技术人员,在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二)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结合服务区域内产业发展状况和农业人口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方法,探索与实践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多种模式,切实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稳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创业发展能力。

  1、开展农民需求型订单服务方式

  定点联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资销售点、农产品经纪人、科技示范户等,随时了解掌握农民需求。每年3月和9月开展农户科技服务需求调查摸底,在汇总、整理、分析基础上制订完善工作计划。并根据服务需求,科学确定服务项目,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长期指导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预约服务和定向服务,满足农民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建立技术人员直接联系、科技成果直接推广、生产技术直接指导的需求型订单服务新机制。

  2、开展三级联通型呼叫服务方式

  通过现场、“12316”三农服务热线、网络等方式接收问题咨询,及时、准确、全方位开展技术指导。同时上联县农技推广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专业站),下联村级服务网点,建立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网络、短信、村组广播等媒介,提供呼叫服务、远程教育和信息互动服务。

  3、开展委托补充型服务方式

  本着“节约资源、快速推进、形成实效”原则,委托龙头企业、乡村专业服务队、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开展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机械化耕作、田间施肥等服务,保证农技推广服务村、户全覆盖。

  4、开展集中推进型服务方式

  根据区域内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基地一支队伍、一个项目一名人员,跟踪企业、联系村社、全程服务”的推进机制,在技术指导、产业规划、土地流转、基地建设、试验示范、加工营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一条龙”服务。集中推进基础性技术、集成性技术和重大技术的普及,着力提升基地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营销能力,推动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开展专家技术承包型服务方式

  根据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与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市农科所、市蔬菜所等农业教学科研单位和市农技推广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寻求技术支撑。鼓励其开展专家技术承包,既破解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又带动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6、开展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在推行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相对分离的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推动横向联合,推进多元化服务,以弥补公益服务的缺失。

  (三)创新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切实加强各项保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区域中心站稳定发展,业务队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打好基础,形成队伍有能力、技术上层次、服务见实效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新格局。

  1、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各县(市)区将区域中心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充分保证其履行公益性服务职能所需经费。市、县两级分别按每年每亩耕地一元标准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区域中心站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学习培训,资金标准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步增加,推动区域中心站工作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技术人员工资、医疗、养老等待遇,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能动性。

  2、采取分级负责的知识更新培训措施

  市、县两级分级负责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深入推动实施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确保技术人员3年轮训一遍。帮助技术人员提升技能、开阔视野,有效提升其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市主要负责组织区域中心站站长和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县主要负责初、中级职称和其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3、采取强大的技术支撑措施

  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业务站(处)的联系,开展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形成科研与生产的对接机制。市、县两级整合农业项目资源,设立由区域中心站组织实施的农技推广项目,切实将配套专业技术落实到生产主体中,并由生产主体直接参与项目的绩效评价。

  4、采取科学的考核激励措施

  设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市级主管部门综合项目管理、工作业绩、社会评价等,对区域中心站进行年度考核评比,并视评比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县级主管部门综合德、能、勤、绩等方面,设定考评指标,制定评分标准,对技术人员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技术人员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与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定、项目支持等相挂钩,合理、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