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秋粮作物管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制定2025年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一、着力稳面积提单产
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工作思路,在稳定秋粮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持续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化技术指导,科学防灾减灾,全面提升秋粮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00万吨以上。
二、着力抓好田间管理
聚焦选种、播种、田管、收获等关键环节,落实合理密植、“一喷多促”等重要技术措施,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技术方案,开展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确保秋粮单产水平稳步提升。
(一)选用良种
结合光温、降水、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以及农机装备、农户管理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本地的品种。玉米大田播种一般选择稳产宜机的中早熟品种,实施密植滴灌的地块选择高产、耐密、抗倒的中穗型品种。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地块,应选择已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通过审定适宜我市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大豆选择耐密高产、适应性好、多抗宜机品种,示范推广高产高油品种。
(二)适期精播
1.播期。应根据气象条件抢时早播,确保秋作物生育期充足。玉米、大豆在麦收后及时免耕贴茬机械播种,玉米夏播宜在6月上中旬完成,最迟不宜晚于6月20日;大豆播种宜在6月中旬完成,最迟不宜晚于6月25日。对因灾延误播期的田块,应及时改种短生育期品种或调整作物种类,确保安全成熟。
2.播种。为提升秋粮播种质量,应大力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技术。玉米、大豆实行免耕贴茬种肥异位同播,提倡选用气吸式或指夹式并具备播种作业智能监测的精量播种机,确保单粒点播、株距均匀。墒情不足时,采取造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播种后应及时镇压保墒,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镇压强度,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3.合理密植。要结合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确定合理密度,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玉米一般大田密度4500株/亩左右,密植滴灌地块密度5000株/亩左右,高产示范区密度5500株/亩左右。转基因玉米要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当地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适宜密度。大豆种植密度12000~15000株/亩。
(三)田间管理
针对玉米、大豆等不同作物生育特点,突出分类指导、因地因苗施策,科学运筹肥水,强化中耕培土,及时防病治虫,落实“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技术,确保各项田管措施落实到位。
1.及时化除。化学除草要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剂量和方法,避开高温时段施药,避免药害;同时结合中耕培土等农艺措施,提高除草效果。采用苗前封闭化除的,可在麦收后灭茬或将麦秸打捆离田,消除残留麦秸和根茬影响;苗后茎叶除草的,可在玉米3-5叶、大豆2-3复叶期,选用适宜除草剂化除。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可在4-6叶,喷施具备该转化体登记的草甘膦,注意做到:专种专用、不重喷、不漏喷、防漂移。仅抗虫不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化学除草方式与非转基因玉米相同。
2.科学灌溉。结合土壤墒情及气象条件,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水特性进行灌溉。玉米关键需水期为拔节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70%时应及时灌溉,密植滴灌地块利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进行滴灌;大豆开花结荚期要保证水分充足供应,遇干旱应及时灌溉。灌溉应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采用小水勤灌方式。注意防范渍涝灾害,雨后及时排水降渍。
3.化控防旺。玉米密植滴灌地块种植密度大,必须进行化控,可在6~8片展叶时喷施胺鲜·乙烯利等控制株高,提高抗倒能力;在种植密度过大,前期徒长或风口地区,要在9-10展叶开展第2次化控。大豆可在初花期选用烯效唑等控制旺长。化控作业应避开高温时段,化控剂不得重喷、漏喷和随意加大药量,错过适宜施药期不得补喷,喷后6小时内遇雨,可在雨后酌情减量重喷。
4.追施化肥。提倡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玉米可将3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在播种时随播种机施入,大喇叭口期施入60%的氮肥,花粒期施入10%的氮肥。密植滴灌地块在施用种肥的基础上,按照玉米需肥规律,依次按照30%、30%、25%和15%的比例随滴灌冲肥4次,施用时期分别为化控后7天左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以及吐丝授粉后20天左右。大豆追施初花肥,后期可多次喷施叶面肥,促进籽粒饱满。对晚播弱苗田块,要适当增加追肥次数和用量,促进苗情转化。
5.防治病虫。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监测预警,提早做好防治准备。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玉米重点防治南方锈病、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等病虫害,晚播玉米注意防治草地贪夜蛾。目前适宜我市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均具备抗鳞翅目昆虫性状,在虫害防治中可不防治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其他害虫及病害防治与非转基因玉米相同。大豆重点防治点蜂缘蝽、烟粉虱等刺吸性害虫以防范症青,同时要注意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和大豆食心虫、甜菜夜蛾等病虫害。
6.一喷多促。为提升秋粮作物抗逆增产能力,重点推广“一喷多促”技术,即混合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杀菌剂等,通过一次作业实现防病治虫、补充营养、促灌浆鼓粒、促单产提高等多重效果。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病虫害、不同灾情、不同长势,选择适宜的生长调节剂和药肥配方。针对不同气象条件,强化抗逆剂使用,高温干旱时,增施腐殖酸类抗旱剂,多雨时添加诱抗剂预防病害。
(四)适期收获
坚持“适时晚收、确保品质”原则,科学把握收获时机。在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玉米在果穗中部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层出现时收获。大豆在叶片脱落、茎秆变黄、豆荚表现出本品种特有的颜色、手摇植株籽粒发响时收获。对遭遇阴雨天气的田块,要抢抓晴好天气窗口及时收获。
三、强化防灾减灾,做好技术指导
牢固树立“防胜于救”理念,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灾减灾预案,科学调配物资装备,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一)干旱
针对可能发生的干旱灾害,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在易旱区推广耐旱品种或改种节水型作物;二是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强墒情监测,出现旱情时充分挖掘水源、应浇尽浇,尽力扩大浇水面积;四是对缺墒地块中耕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五是喷施抗旱保水剂或叶面肥,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二)渍涝
针对强降雨导致的田间渍涝,一是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对低洼易涝地块提前检修排水设施;二是积水排出后进行中耕散墒,破除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三是对受灾田块追施速效氮肥并喷施叶面肥,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四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重点防治因高湿诱发的根腐病、叶斑病等病害;五是针对严重受灾田块,及时组织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农户损失。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雨后及时开展“一喷多促”作业,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产量。
(三)高温热害
针对高温热害,一是科学灌溉补水,采用早晚时段小水勤灌的方式调节田间小气候,避免正午高温时段浇水;二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含磷钾的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三是对玉米等作物推行人工或无人机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减轻高温影响;四是合理使用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缓解高温胁迫;五是加强蚜虫、红蜘蛛等高温型虫害监测,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对已受害田块,待高温缓解后及时追施速效肥,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同时做好后期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减轻产量损失。
(四)大风倒伏
针对大风造成的作物倒伏,要分类施策、科学应对。玉米小喇叭口期前倒伏可自然恢复生长,对小喇叭口期以后的玉米,若倒伏较轻(中上部不贴地面),不要盲目扶正,避免人工扶直造成二次伤害;倒伏严重的地块,可适当捆扎扶正,并培土加固。倒伏发生后,要加强作物水肥管理和病虫防控,预防茎基腐病等病害发生。发生大面积严重倒伏(全株匍匐倒地)及茎折的地块,应及早组织收获,并在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的情况下,结合当地积温和补改种作物生育期,组织补种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绿豆、速生叶菜等短季作物,挽回灾害损失。
(编辑:刘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