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市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距离收获仅有一个月左右时间,进入了产量形成最后冲刺阶段,但生产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风险:一是局部麦田旱情仍然持续。3月4日以来,全市大部无有效降水,且气温持续偏高、大风日数多,麦田失墒加快,出现不同程度干旱。尽管各地积极开展抗旱浇灌,加之4月18日、21日出现降水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但降水分布不均,且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总体偏少,部分麦田旱情将进一步加重。二是病虫害有偏重发生态势。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麦蚜呈偏重发生态势;部分麦田抽穗扬花期与近期降水过程吻合,赤霉病有中度发生流行的风险;白粉病在高水肥、群体大的麦田呈中度发生态势。三是后期灾害风险必须警惕。小麦生育后期天气不确定性大,还面临着大风倒伏、干热风、烂场雨等多重风险。各地要以提高千粒重为重中之重,立足促灌浆、抗灾害、夺丰收,毫不松懈抓好小麦后期管理,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一、及时浇灌抗干旱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1/3以上,干旱麦田如不及时浇灌,会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各地要指导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持续开展抗旱浇麦。对前期没有进行浇灌、旱情明显的地块,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抓紧进行浇灌,减轻干旱危害。对前期已经浇灌地块,关注墒情变化,及时进行二次浇灌,可在小麦扬花7-10天左右,适时浇好灌浆水,以水调肥、以肥养根、以根护叶,促进灌浆、提高粒重。对没有水浇条件的丘陵旱地,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含有聚谷氨酸、黄腐酸钾等水溶性肥料,注意加大喷水用量,减轻干旱影响。注意浇水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无风天气进行浇水,无风快浇,有风停浇。小麦扬花15天后慎浇灌浆水,以免降低根系活力,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二、抢抓时机防病虫
近期正是防控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指导农民把握最佳防治时期,提高防治效率效果。 对小麦赤霉病,要结合天气情况和生育进程,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做到应防尽防。对蚜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联苯·噻虫嗪等及时喷雾防治。同时,要根据小麦灌浆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统筹做好白粉病、叶锈病、麦穗蚜等病虫防治。
三、“一喷三防”促灌浆
今年春季整体干旱,小麦生产后期各类麦田都要抓住粒重这个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加强“一喷三防”,防治病虫、抗干热风、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尤其是前期受旱麦田,要根据天气情况增加叶面喷肥次数,加大喷水用量,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灌浆、增加粒重。小麦灌浆期实施“一喷三防”,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伍、混合喷施。杀菌剂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百菌清、肟菌·戊唑醇等;杀虫剂可选用:联苯·呋虫胺、联苯·噻虫嗪、噻虫·高氯氟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等。
四、科学应对防倒伏
从这几年生产实践看,小麦生产后期强对流大风天气发生概率较大,小麦倒伏常有发生。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群体偏大地块,开花后随着籽粒灌浆、植株重心上移,若遭遇风雨天气,倒伏风险较大。各地要注意避免在灌浆中后期或有大风天气前浇水,防止倒伏发生。一旦发生倒伏,不能盲目进地采取绑扶措施,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和不必要的人工投入。发生倒伏的麦田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同时视情况开展叶面喷肥,促进籽粒灌浆。收获时适当调整拨禾轮和割台位置,确保收获质量,最大限度减轻因倒伏造成的减产。
五、及时收获保归仓
我市小麦成熟收获期间极易发生不可预测的灾害性天气,给小麦收获带来不利影响。各地要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一旦预测在小麦收获期间有阴雨天气,要抢抓时机收获,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对处于蜡熟后期或完熟期的麦田,抢在阴雨天气来临前收获,防止发芽霉变。优质小麦在收获前要进行田间除杂,收获时清除收割机内的异品种籽粒,并按同一品种连续作业,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单品种晾晒、单品种贮藏,保证优质小麦商品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