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作为现代化大产业的关键一环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支柱,农机行业应深刻领会《建议》精神,找准发展风向标,在“十五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明确主攻方向与集成路径
《建议》直接为农机行业指明了主攻方向: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这要求行业必须“双轮驱动”:一是攻坚“高端智能”。 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点发展大马力、复式作业、精准作业智能农机,以及具备自主决策、路径规划、智能避障等功能的无人驾驶农机,提升作业精度、效率与可靠性。二是补齐“丘陵山区”短板: 针对复杂地形和小地块,研发轻简化、多功能、适应性强的专用农机,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助力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区域平衡。
《建议》还提出了“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的系统思维。农机不再是孤立的生产工具,而是与农田建设、种子技术、农艺方法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未来,农机研发需更注重与农艺要求的匹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场景的协同,实现“1+1>2”的集成效应。
锻造“智能绿色”新质生产力
《建议》在“现代化产业体系”部分,多次强调“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并提出“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对于农机产业升级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在“十五五”,需要大力推动农机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应用柔性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实现个性化定制与规模化生产的结合。通过嵌入传感器、控制器,使农机产品本身成为智能终端,为数据采集、远程运维、精准作业奠定基础。
在农机生产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环保材料、清洁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与排放。在产品端,重点发展符合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的高效低耗内燃机,积极拥抱新能源。
开启“智能+”农机新时代
《建议》专节阐述“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并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将为农机智能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未来农机将是移动的智能平台。通过集成AI算法,实现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智能识别、变量施肥施药、自动驾驶作业、产量实时预测等高级功能,使农业生产走向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新阶段;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农业大数据平台,农机作业数据可与土壤、气象、市场等信息融合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链条数字化解决方案,催生预测性维护、智慧农场管理、农产品溯源等新型服务模式。
布局低空经济与新能源
《建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为农机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植保无人机、播种无人机、农情监测无人机等智能航空器,是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重要载体。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完善和空域的开放,农业航空应用将更加规模化、规范化,成为田间管理的重要力量。
同时,顺应“终端用能电气化”和“能源消费绿色化”趋势,电动农机、氢能农机等新能源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将步入快车道。这不仅是响应“双碳”目标,更能降低作业噪音和运行成本,特别适用于温室、果园等特定场景。
夯实行业创新发展根基
《建议》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农机行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核心控制系统、高端材料等领域的突破,需要依托国家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卡脖子”难题。同时,《建议》中关于“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等内容,表明农机购置补贴、金融保险、社会化服务等支持政策将持续优化,为农机市场的繁荣和农机应用的普及提供坚实保障。
“十五五”规划的宏伟画卷已然展开。农机行业应牢牢把握《建议》提供的战略指引,以高端智能和适用性研发为核心,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提升产业能级,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赋能产品升级,以低空经济和新能源开拓发展疆域,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