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我院积极响应春耕生产号召,组织科研骨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助农促春耕”专项行动,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全链条,为郑州市乃至全省粮、菜、油料、水果、花卉等绿色高效、丰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备耕备播,托起丰收希望
自2月13日我院发布春耕备播倡议书以来,全院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及时、精准的科技服务。全院科技人员积极行动,深入田间普及农技知识,指导春耕播种。一是技术培训先行,组织41场春耕技术培训,覆盖农户900多人,重点讲解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要点;二是提供物资配套保障,示范推广优质品种、缓释肥、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资,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示范田建设,在县区建立高标准科技示范田,展示小麦高产栽培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科学备耕。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托起丰收希望,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二、春耕春管,科技守护丰收
组建春耕科技服务队,推广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物联网墒情监测等技术,做到精准管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重点指导农户解决小麦苗期病害、低温冻害,辣椒、番茄等蔬菜育苗,草害、水培蔬菜生产,林果与蔬菜套种,食用菌生产等问题。如小麦专家分别在旺苗、返青起身期、拔节前期或中期、孕穗期等提出壮苗、弱苗管理措施,对病虫草害及春季冻害均提出了防治措施,保证了整个小麦生长期的科学管理,为小麦高产稳产打下基础;蔬菜专家指导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防治叶菜类叶片出现蜗牛啃洞和病原体传播,保证了叶菜的质量、产量及种植的效益;食用菌专家指导近期控温、控湿、加强通风、遮阴,将污染黄曲霉菌棒与正常发菌菌棒隔离等具体措施,保证了菌菇高效健康生产;林果专家为农户展示、培训和推广了猕猴桃树下套种生姜的种植技术,为我省大力发展生姜种植特色产业及果树复种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护航;同期举办“朝天椒轻简化栽培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识别及绿色防控”等技术培训,用科技减少了低温、病虫草害对幼苗及植株的伤害,提高了蔬菜品质,守护了丰收、绿色和人民身体健康,保证了种植者的效益。
三、科技赋能,提高丰收质量
利用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质品种;推广核心技术如土壤修复技术、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推广智能化改造传统农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播种系统、植物病虫害预警平台等;开展“专家-技术员-农户”三级培训,举办智慧农业实操培训;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技术推广示范,提升技术普及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帮助农民科学决策。
为助力郑州市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我院整合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要素,成立6个农业科技服务团,深入中牟、巩义、荥阳、登封等地区开展技术服务。持续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普及推广科技化种植手段,将各类智能化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在荥阳基地,智能温室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番茄、辣椒、黄瓜、生菜等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自动调控温度、光照和湿度等,为植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采用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二氧化碳增施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环境自动调控技术、工厂化生产数据采集及模型构建技术等进行综合展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科技赋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丰收质量,也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四、应急服务,保障丰产丰收
针对寒潮和低温霜冻等现象,我院科技人员与人工智能结合,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多源数据,提供灾害应急方案、灾后技术补救方案,灾后立即赶赴现场。如3月3号的寒潮引起暴雪天气导致剧烈降温,雨雪天气后,专家指出要调整农事管理,注重排水、防寒、病害防治和施肥等措施,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减少损失;3月17日大范围遭遇低温霜冻,我院蔬菜专家第一时间赶到基地,指导小水补肥滴灌冲施高氮水溶肥7.5公斤/亩,叶面喷施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杀菌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富含氨基酸或腐殖酸和中微量元素的叶面肥的补救措施,从而保证了马铃薯快速生出新茎,为苗齐苗全、快速生长、高产高效奠定基础。同时,利用12316平台,提供24小时服务热线,解答农户咨询,远程诊断病害等应急服务,及时为农民和涉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农业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春耕期间,我单位科技人员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干精神,累计下乡100多人次,有力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智能化、高效化转型。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