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 峰会11月9日在郑召开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23-11-06 08:29:20  
从昨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将于11月9日至11日在郑州召开。

本报讯(记者 武建玲)记者从昨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将于11月9日至11日在郑州召开。

峰会将采取“1+1+3+3”模式进行

本届峰会以“一粒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起高峰”为主题,将聚焦种业创新发展,定位世界种业前沿,举办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展示创新引领成果,引育种业领军人才等,还将围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种质资源源头创新能力提升、育种共性关键技术公共平台建设、种业产业升级等领域贡献智慧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贡献河南力量。峰会将采取“1+1+3+3”的模式进行,即1个开幕式,1个主论坛即神农种业国际高峰论坛,3个分论坛即育种4.0青年专家论坛、种业发展高端对话、政科银企闭门会议,3个主题活动即种业创新引领成果展、中原农谷行、“秋乐之夜”颁奖晚会。

据了解,本届峰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承办,欧洲植物育种协会前主席理查德·维瑟(Richard Visser),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育种中心主任雷克斯·贝纳尔多(Rex Benardo)等,将作大会报告。

峰会还将邀请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亚太种子协会嘉宾参会。通过现场展示、企业推介、专家分享等方式,全方位展示近三年来河南省种业创新和良种联合攻关新成果,展示国内外一流科研平台和种业企业创新成果,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合作。

本届峰会将由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联合举办育种4.0青年专家论坛。同时邀请银行、投资机构、种业企业等广泛参与,举行政科银企闭门会议,围绕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各环节,构建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持续服务可行性措施,提升服务种业企业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河南着力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农业创新高地

2021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奋力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重点建设 “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四大中心”是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两个示范区”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原农谷建设“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形成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农谷。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全面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565份、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内一流的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省畜禽和水产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在全球率先绘制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成功研发中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专用芯片“神农1号”。

种业创新平台加速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已建成运营,引进6个由院士和中原学者牵头的育种创新团队。建成神农种业实验室,实施首批“一流课题”5项,新组建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等多家应用型实验室。推动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落地中原农谷,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做优做强省农科院,新增1000个科研编制,支持省农科院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持续厚植农业科技创新优势。

种业创新攻关提速提质。投入1亿元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当家品种”基础攻关研究,投入5000万元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开展生物育种重点课题研发,投入7100万元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组织实施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10项核心种源攻关。三年来,全省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国审品种总数的30.7%、居全国第一位,成功培育了黄淮肉羊新品种。

种企扶优取得显著进展。聚力打造河南种业“航母”,组建了省种业集团,推动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4位。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种业企业13个、省级92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种业企业26个。秋乐种业2022年12月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河南种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种业)产业园14个,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实施河南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启动省级制种大县建设。目前,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保持在510万亩以上,小麦供种能力38亿斤、占全国1/3强,花生供种能力2.8亿斤、占全国1/3,种猪、牛冻精生产能力、供应能力均居全国首位。

(编辑:刘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