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乡村振兴全面启航 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来源:郑州日报  时间:2018-03-09 08:56:18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

  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都市生态农业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农业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口岸建设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森林、流域、湿地、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一批融产业兴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生态宜居为一体的城乡融合共享田园综合体;农村贫困对象全部脱贫。

  2035年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发达,农民就业职业化,收入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典范。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2050年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目标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分三步走

  《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都市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

  城乡互补融合 共同繁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全面振兴。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站位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和布局,围绕“东扩、西拓、南延、北联、中优”,合理规划城乡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形成“双城引领、三绿融合、三轴交会、多级联动”的空间形态。

  强化空间分区管控,按照“依据容量、框定总量”的原则,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控制线和基本农田控制线,严格控制市域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比例。严格落实基本农田、永久性菜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保护,登记造册,落到图上。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思路,坚持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县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走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加快构建“双城引领、多组团、多节点”的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村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强化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承载力。

  【产业融合】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跳出农业抓农业,着力发展大加工、大食品、大物流、大旅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划定和建设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编制“菜篮子”生产发展规划,强化“菜篮子”绿色生产能力,每年建设1万亩高标准“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大力推行农业可追溯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跨界融合,培育战略性领军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装备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巩固郑州主食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壮大郑州粮油(主食)产品进入中国好粮油、河南好粮油(主食)队伍的数量。

  加快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生产、运输、消费绿色化,着力提升壮大速冻食品、面制品、肉制品、枣制品、果蔬制品、乳制品及饮料六大优势产业,引领食品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整合化发展。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增加农产品交易额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物流节点及加工配送中心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万邦物流、陈寨花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建设产地集配中心、生鲜物流配送中心和质量保障体系,推广全程冷链物流。继续开展“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基地直供”等多种对接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优化农产品供应链。2020年全市农产品市场交易额达到2600亿元。

  扩大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创建工程,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休闲企业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突破42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多种类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农产品产地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全产业链融合。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发展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

  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功能,积极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布局生产基地,发展农业对外贸易。借助河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郑欧班列、农产品跨境E贸易发展。加强肉类、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活牛、水果、鲜花、粮食等口岸建设,支持航空港区建设全球花卉果蔬拍卖中心。

  【生态建设】

  美丽农村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生态体系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乡村。

  加快推进环城生态建设

  加速推进“森林、流域、湿地、农田、城市”五大生态体系建设,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生态发展布局,按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支持环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实施增绿工程,构建森林生态旅游网络,到2020年,完成环城38万亩农业结构调整;造林绿化15800公顷,抚育和改造森林面积7533公顷,新建林业生态廊道450公里;新建和提升森林公园32处,建设森林公园、森林体验园和森林健康养生示范园各5个。

  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探索乡村振兴田园化发展新模式,实施整乡开发、连片开发,建设一批融产业兴旺、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成20个以上城乡融合共享田园综合体,30个以上郊野农业主题公园(游园)。

  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7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全面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和森林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力争用3~5年的时间,各县(市)全部创建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10个森林特色小镇。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各县(市)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实现全覆盖。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业废弃物回收、秸秆综合利用。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城乡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

  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电网供电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全面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改善民生】

  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加强“健康村”建设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实施“369”人才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支持采取“乡招村用,事业管理”方法,招聘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夯实基层网底,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公共卫生计生服务保障,持续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倡导优生优育。到2020年,全市30%行政村建成健康村。

  打造农村创意

  创新创业综合体

  以基层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为载体,打造农村创意创新创业综合体,为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提供“双创”空间,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各县(市)“双创”综合体向农村延伸,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核心企业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健全优惠政策体系,尽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农民勇于创业、各方参加创业的新机制。

  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着力做好产销衔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扶持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制度保障】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

  扎实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验收工作,建立市级确权登记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推进确权成果权能拓展与应用。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依托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办法,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落实好农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政策,抓好环城都市生态农业、湿地农业等生态补偿、森林抚育资金的落实督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三产融合、绿色生态。

  【人才支持】

  凝聚全社会力量

  要下大力气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培养更多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培养农村领军人才

  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人才工程,引进培育农业领军人才(团队)、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服务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大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农业企业家。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开展定向培养、专项培养,培育一批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发挥科技人才作用

  发挥省会科研教育优势,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基层农技人员等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对接,建立不同模式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大学毕业生或社会农技人员,解决区域中心站和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编辑:李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