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脱贫攻坚2020年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本站  时间:2020-12-09 15:27:47  

现将郑州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郑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站位全局、高标推进,凝聚力量、合力攻坚,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为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作成效

一是脱贫目标任务如期实现。随着2019年底新识别的1户6人顺利脱贫,截止目前,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目标如期实现,连续四年全省考核获“好”的等次。

二是贫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据11月最新统计,我市贫困农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15137元,是2015年的3.6倍,与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1:4缩小到2019年的1:1.7,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年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平均达到21.89万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是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达到100%,村村通动力电率、户户通电率达到100%,贫困人口饮水安全100%动态达标,宽带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贫困乡村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配有合格乡村医生,村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五年累计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5个,完成搬迁1421户5649人。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打造贫困村美丽乡村11个。

四是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全面完成贫困村党支部的整顿和提升。先后派出3批共1334支工作队、1334名第一书记、2.7万名工作队员和帮扶责任人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全覆盖。建立“一约五会”,探索加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五是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成立对口帮扶贫困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郑卢帮扶综合协调办公室和驻卢氏工作组,抽调12个区县(市)对口帮扶卢氏县18个乡镇,构建了“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区县(市)对口帮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帮扶工作格局。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7亿元,11大类197个帮扶项目和22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引进落地企业20个,实现招商引资1.38亿元,助力卢氏县2019年顺利摘帽,今年即将实现全面脱贫。郑州市连续两年在全省结对帮扶贫困县考核中名列第一,巩义市结对帮扶淮滨县、新郑市结对帮扶南召县也顺利完成了任务,均被评为“好”的等次。

(二)工作措施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任务来抓,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市委常委会的“第一议题”,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学习贯彻不断深化。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分管领导具体抓,促落实。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市委常委联系县区、市级领导负责分管领域脱贫攻坚工作和分包贫困村制度,成立由市级领导牵头的15个三年行动计划专项指挥部,开展四级书记遍访扶贫对象行动。市人大、市政协每年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视察和专项监督活动,带动解决一大批难点问题。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在政策体系上,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的意见》,市直19个行业部门、15个重大专项指挥部分别出台专案,构建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在扶贫举措上,积极探索实践“N+2”精准扶贫模式,逐村逐户逐人编制脱贫帮扶计划,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切实提高帮扶成效,省委办公厅《督促检查情况》、省委政研室《调查研究》《农民日报》分别进行了宣传推介。在推进机制上,以对人、对事、对时、对责、对账“五对”为主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巡查和脱贫成效“回头看”,有效破解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要精准的问题。

三是做实“精准”文章。精准识别退出,坚持以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衡量指标,严格按照“统计摸底、民主评议、核实认可、公告公示、脱贫销号”的程序规范操作,逐村逐户逐人过筛子,及时开展动态调整和问题整改,有效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切实做到“零差错”。近年来,我市年度数据质量指数稳定在100%,全市贫困识别准确率、脱贫退出准确率、问题整改准确率等主要指标均达到100%。精准落实政策,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坚持条块联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每一项政策第一时间精准落实到户到人。近年来,我市政策到位率稳定在100%,5年累计发放教育资助资金14.81亿元,惠及学生177.17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七免一减”和“先诊疗后付费”惠民政策13.12万人次,累计减免医疗费用4821.82万元,大病集中救治率、慢性病签约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落实医保“四重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全市7014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扶贫助残范围,累计办理残疾人证2114份,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2129户,实现了应改尽改;累计鉴定房屋1.3万余户,改造危房944户。精准推进工作,紧紧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消费扶贫为重点,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发展基础。五年来,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6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2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82个,培育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66个,实现了产业帮扶对户对人全覆盖;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1.85万人,解决就业2万多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816人,实现“应培训尽培训、应就业尽就业”目标。

四是凝聚“广泛”合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坚持“志智双扶”,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充分发挥专项扶贫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五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8亿元,其中市本级投入20.9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2483个。充分发挥行业扶贫的支持作用,市直各部门全力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扎实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清零、扶贫扶志“六大行动”,深入推进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助力贫困乡村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补充作用,扎实开展“百企帮百村”、慈善捐助、扶贫助残、“巧媳妇”工程、定点扶贫、消费扶贫等活动,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投入社会扶贫资金近50亿元。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商品”扶贫模式,建设扶贫超市202个。加强励志教育,完善村规民约,选树先进典型,涌现出了无臂羊倌曹建新、“最帅水果哥”牛世权、身残志坚杨淑丽等一批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强大内生动力。

五是强化“压力”传导。健全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改进作风、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市、县、乡、村、村级责任组、行业部门、帮扶工作队、督查巡查组等8个层面责任,制定相应奖惩制度,逐级传导压力,夯实工作责任。加强督查巡查,抽调市直部门业务骨干组建3个督查巡查组,采取定期不定期暗访督查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带动扶贫工作精准度、社会认同度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从严追责问责,坚持“正负”激励两手抓,提拔重用了一批扶贫干部,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问责。五年来,全市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54件,处理人数234人,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二、2020年工作推进情况

2020年,郑州市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巩固提升阶段。一年来,我们坚持以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为主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之以恒、抓紧抓实各项工作,确保打赢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战,实现圆满收官。

(一)压紧压实攻坚责任

全市有脱贫任务的区县(市)和行业部门,均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各行业部门制定出台32条扶贫专项政策,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行业扶贫推进会,加强协调联动,落实行业责任。组织新一批驻村干部进驻过渡,新老结合,做到驻村帮扶力量全覆盖。加强驻村干部日常管理,确保“五天四夜”在村在岗。做好配套服务,为省、市派第一书记所在村下拨党费2万元、专项工作经费3万元、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激发驻村活力。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决战年行动“回头看”问题整改活动,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等问题。开展扶贫领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积极回应贫困群众关切,受理来信来访304件,办结率100%。加强扶贫干部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全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区县(市)共开展各类培训46期、10416人次(含市直2期395人次),超额完成全年计划。

(二)积极有效应对疫情

一是抓细抓实防控措施。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服从党中央和省委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及时分析研判、谋划部署,密集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制定下发《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保障领域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做好临时救助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动员全市39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000多名驻村工作队员冲锋在一线,在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救治防控等岗位上当先锋、作表率,坚决打赢打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确诊感染2人,全部得到有效救治。

二是全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和贫困劳动力复岗就业。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强信心”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一强”活动,按照“一企一策”原则,专题研究制定扶贫企业复工复产方案,开通企业员工返岗直通车、点对点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全市166个带贫专业合作社于4月8日全部复工。在疫情防控紧要时期,严格落实“七个优先”就业政策,安排护林员、保洁员、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366个,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就业。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确保贫困群众收入不因疫情而下降。

三是加快推动扶贫项目建设。开通扶贫项目“绿色通道”,落实“投资200万元以下基础设施项目,简化程序,不再进行招投标”规定,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各类扶贫项目及时开工,以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促进就业,有效激活了疫情期间贫困乡村经济活力,带动解决了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一些短板弱项,为克服疫情影响、决战决胜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组织专班,对疫情可能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对4494户生活困难、1.79万户收入波动大的重点户和致贫风险高的边缘人口进行排查,简化救助审批流程,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取消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公示等环节,实行先行救助,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网络,开辟点对点配送渠道,为贫困户销售蔬菜水果300吨,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农产品滞销问题。

(三)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一是提高“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推动各项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全市发放教育资助资金2.17亿元,惠及贫困学生27.59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七免一减”惠民政策4.25万人次,累计减免金额1284万元;医保“四重保障制度”待遇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5万人次,支付5891万元;代缴养老保险费546万元,惠及5.63万人;扶贫助残“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特殊生活补贴、“三无”残疾人生活救助补贴全部发放到位,为677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实施残疾人无障碍改造507户;3139名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3125人,5个集中安置点实现基层组织、服务机构“全覆盖”,社区服务、稳定就业、工程建设、拆旧复垦等问题有效解决;危房改造87户,实现动态清零。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产业扶贫。集中50%以上的财政资金,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特色加工、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七大类产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95个。其中,光伏扶贫投资1618万元,关联受益贫困户707户;电商扶贫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3个、乡级服务站33个、村级公共服务点497个,实现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服务全覆盖;18个贫困村被列入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深入推进就业创业扶贫。开展就业扶贫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42场次,提供就业信息6.2万条,就业人数22960人,实现了“一个超过、两个不低于”的目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5万人次,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678人次。深入推进生态扶贫。林业企业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146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全市安排170名贫困人员参与造林、抚育及改培建设,年人均增收1000元。深入推进金融扶贫。全年累计贷款8428.38万元,新增户贷率16.24%,未发生“户贷企用”现象。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建设消费扶贫专柜、专区、专馆312个,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河南省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成果展销中心、河南农购网等平台,拓展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引导企业、组织、市民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全年帮助销售扶贫产品30.5万吨,销售额16.2亿元。

三是深化问题整改。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问题整改,排查“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以及定点扶贫、社会帮扶等4个方面问题177条,6月底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做好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分类汇总问题7大类26项323个,也于6月底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做好2019年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排查问题257条,9月20日前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做好国务院督查河南反馈问题整改,排查问题4大类55个,10月25日前全部整改到位。扎实做好“五查五确保”问题整改工作,制定工作专案,开展专项督查,实行月报告、周通报制度,力争把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找实、找足,目前已排查问题115个,确保11月底前各类问题全面清零、短板弱项全面补齐。

(四)着力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全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2亿元,同比增长11.07%,对接项目573个。其中,市本级投入3.2亿元,同比增长6.59%;县级投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2.62%。加强资金审计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项目高质、带贫有效。

二是提升发展后劲。实施交通扶贫工程,以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和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为契机,积极推动行政村与自然村组之间的连通。截至目前,181个贫困村全部开通班线客车或公交车,初步构建了“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城乡客运”为一体的城乡客运模式。实施水利扶贫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实施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工程,电力网络“进百村、入千户、惠万民”活动扎实开展,实现了电力网络城乡同网、同质、同服务;贫困村全部实现高速光纤宽带全覆盖。实施人居环境扶贫工程,贫困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95%以上、“三清一改”基本完成,户用厕所无害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三是激发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志智双扶,讲好扶贫脱贫故事,组织开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宣讲,在市属各大媒体推出“我们的小康生活”等精品专题专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全市脱贫攻坚成效和基层优秀党员干部模范带头、普通群众立志脱贫的典型事迹。积极实施新型农民文明乡风培树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推进,贫困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实施文化育民文化富民行动,贫困村农家书屋建设全部完成。由我市社会力量筹资拍摄的脱贫攻坚电影《幸福路上》已经获得公映许可证,近期将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

四是健全防返贫机制。建立“两类人群”动态监测机制,全市共认定“脱贫不稳定户”39户133人、“边缘易致贫户”103户354人,通过小额信贷、公益岗位、技能培训和参与扶贫项目等措施加强帮扶。探索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中牟县与阿里合作专门建立了防返贫预警监测系统,并设立500万元防返贫专项基金,实行线上预警、线下帮扶,目前正在全市推广。

五是强化兜底保障。逐年提高低保标准,目前达到每人每月730元。实施残疾人普惠加特惠的兜底保障政策,将建档立卡残疾人按规定列入保障范围。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连续扶持5年,确保搬迁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

(五)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

一是加快贫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力度,扎实开展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有10个贫困村成功创建“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贫困村启动了美丽乡村试点工作。

二是加快贫困地区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平原高效农业,启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

三是加快贫困乡村人才建设。充实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明确每个贫困村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青年农民党员。指导各地组织开展乡村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全市纳入乡土人才库1.73万人,其中有返乡创业或回村任职意愿的近4000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扎实推进结对帮扶

在帮扶卢氏县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加快援建项目推进,197个项目完成195个,22项重点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派出医疗队伍组织义诊5场、义诊群众9500人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研究制定郑卢产业帮扶“4+N”工作方案,建立郑卢产业扶持联络机制,郑州农业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和卢氏县合作推出的“香菇贷”累计发放贷款504万元。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帮助销售卢氏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869万元。

三、下步工作打算

当前,郑州市虽然完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但我们清醒看到,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一些群众脱贫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我们将以这次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切实巩固好、发展好、提升好脱贫成果,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下步工作的初步考虑:一是着力减少疫情影响。在实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扶贫产业扩大生产、拓宽销售渠道;保障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二是精心做好村级换届。结合村级换届工作,统筹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配强党组织、选好带头人,为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三是突出抓好问题整改。针对这次考核发现的问题和短板,拉出清单、建立台账,逐条逐项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确保收官前问题全部清零。持续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系列重大要求,来检视我们的脱贫成效,尤其是对一些最薄弱的环节、上级反复强调的问题、群众最关心的领域进行深查细究,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四是提前做好总结宣传。进一步挖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和先进人物,深刻总结一些根本性、标志性、趋势性变化,讲好郑州脱贫故事。五是全面做好规划衔接。严格落实中央、省委要求,确保新政策出台前现有政策力度“只增不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乡村进行深入摸排,对我市现行帮扶政策进行分析评估,对涉及“五大振兴”的重大战略、重要举措、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进行提前谋划,为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